2011年3月5日 星期六

特殊復健 讓心肺病患動起來


心肺運動復健近年逐漸受到重視,無論心導管術後、心臟衰竭、動脈繞道、瓣膜置換、心臟移植等手術,或是一般心肺功能下降或周邊動脈阻塞疾病、呼吸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病人,由於心肺功能異常,常因呼吸困難及肌肉疲勞對運動耐受力下降,進而影響日常作息。

病人往往需長期服藥,但心肺功能仍會持續惡化,甚至需藉助氧氣或呼吸器。但若心肺復健治療適時介入,將可使患者及早恢復正常生活,並提高生活品質。

心肺復健運動與一般有氧運動不同處,在於復健對象是心肺功能不佳的病人,復健治療危險性也較高,若無適當的醫療設施與醫護人員協助,將可能發生胸痛或心絞痛、暈眩、心律不整、呼吸過快、缺氧、甚至休克等現象。

因此,接受心肺復健運動前,應先由復健科醫師評估。了解患者病史、用藥狀況,除了心電圖、胸部X光及肺功能檢查外,更要求病人接受運動生理測試,以了解何種程度的運動量能改善心肺及運動體適能,且不會造成負面影響。

根據運動生理測試,得知病人運動目標心跳與負荷量數據,設定個人化運動處方,提供固定式腳踏車、手搖機、跑步機、或相關有氧運動方式,安排每周二至三次的復健訓練。

過程中可利用無線運動心電圖、血氧及血壓的連續監測,監控病患臨床徵候,防止病人因病情變化造成負面結果。且在運動時提供適當氧氣或呼吸器輔助,甚至在運動前先用藥,以避免患者因呼吸困難而無法運動。

心肺疾病的病人常被要求規律運動,但因心肺功能低下,日常生活如一般走路、爬樓梯,就已是氣喘如牛;更因長期缺乏運動,稍一活動就全身痠痛。因此,瞭解病史,執行運動生理測試及物理治療師訂定個別需求的運動計畫,相當重要。

病況穩定或已達到治療目標者,可逐次降低到院訓練次數,改以在家利用緩步走、快走、體操、游泳等有氧耐力運動,甚至可恢復常見較高強度的慢跑、打球、跳舞等活動。但運動種類、強度、持續時間及頻率,仍需要根據個人狀況,評估後分階段循序漸進。

心肺運動復健能使病人在原本疾病限制下,化不可能為可能,得到最佳的心肺功能提升,控制心臟病危險因子、減少併發症及死亡率。病人在接受心肺運動復健後,除了生理功能改善,更可降低疲勞、增進睡眠品質並減少憂鬱情緒。

心肺運動是一種長時間的復健治療、需病人及家屬配合才能達到最佳效果;更重要是依據復健科醫師及物理治療師擬定的運動處方、以安全為原則來執行,必可重返生命的春天。
 
聯合報 2011/03/03 林政毅/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中興分院物理治療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