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20日 星期三

重新定位庇護工場 給障礙者學釣魚的機會

自從「身心障礙權益保障法」在民國96年修法後,原本分別由勞政、社政及衛政單位管轄的各類庇護工場,改為由勞政單位統一管轄,讓原本應該屬於職能強化及復健類型的庇護工廠,不但不能再向學員收取學費,反而要依照相關勞動法規,支付庇護勞工薪資及保險費用,成本大為增加。經營庇護工廠二年多的心路基金會執行長宗景宜就表示,庇護工廠被定位成單純的工廠,失去教育復建的功能,讓很多庇護工廠虧損連連,只是因為不捨身心障礙者失業,因此才會繼續硬著頭皮苦撐,政府必須要重新思考,庇護工場的「定位」問題。

根據勞委會的資料顯示,的確有超過六成的庇護工場,目前的經營都呈現虧損,玄奘大學社福系助理教授周怡君則表示,就是由於庇護工廠被定為程就業單位,經營困難,因此通常都選擇進用能力較高的庇護勞工,使得更需要職能訓練及復健,能力較低的身心障礙者,就更沒有機會進入庇護工場。

台灣省啟智技藝訓練中心主任李崇信也說,原本是要找出身障者進入職場困難原因的「職業輔導評量」,現在反而變成進入庇護工場的評估工具,讓原本應該是0拒絕的身心障礙者職業重建系統,增加了門檻。

正如李崇信所說的,對於身心障礙者而言,職業重建系統應該是要做到0拒絕,但目前全台共計有62萬多名的身心障礙者,庇護工場的總數卻只有104家,能提供的工作機會,也只有1500多個,機會本來就不夠,現在又因為庇護工場的定位問題,讓各庇護工廠為了繼續營運,長期留用能力較高的庇護勞工,使得多數職評程度較低的身心障礙者就更沒有機會。我們常說:給他魚,不如教他釣魚,因此政府不該只把庇護工廠當成是一般的工廠,應該更重視職能訓練復健的功能,讓身心障礙者在經過庇護工場的訓練後,能夠專入正式的職場,才會讓更多身心障礙者,能有機會學會釣魚。

中廣  2011/04/18 程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