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3日 星期二

台灣技職教育的感嘆和無奈

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日前發表新書《教育應該不一樣》,除了感嘆台灣技職教育學術化,技職教育被完全摧毀,同時擔心台灣以後找不到基礎技術人力,「找嘸黑手」。

這本新著是嚴長壽對台灣教育長期以來的觀察,有對教育部五年五百億預算運用、爭取全球百大或五十大、偏遠地區大學發展和在地產業無關、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等現象的批判,另令他心痛的是,博士大量進入技職教育,變成台灣職業教育的殺手,以致台灣將來可能找不到黑手。

嚴長壽在新書發表會中也指出,他曾多次向政府建言,如果政府聽得下去,他不會寫書;他還透露,去年六月準備好海報資料拜會教育部長吳清基,當他談到對台灣技職教育的擔憂時,卻發現吳清基試圖解釋卻心神不寧,沒想到幕僚遞上紙條給部長,告知下個會議已在等待,他形容自己「又做了一次豬頭」。

對嚴長壽來說,這個是「豬頭事件」,然而對吳部長而言,卻是個「烏龍事件」。事隔十個月後,被拿出來做文章,教育部急於澄清解釋,當時因雙方秘書人員聯絡卻未確定會見日期,而嚴長壽就登門造訪,才有只聊一、二十分鐘之憾。既是如此,讓人不解的是,為何吳部長不能再約時間,甚至也可以主動登門回拜請教?如果台灣技職教育真的有如嚴長壽所指的亂象,過去十個月時間豈不虛擲浪費了?只有嚴長壽杞人憂天,抑或是其他人也有此同憂?

其實,台灣已朝向後工業社會發展,製造業衰微,勞動供給下降,讓位給快速成長的服務與資訊科技部門,去工業化和去技術化(de-skilling)可說已是大勢所趨,甚至勞動市場更是邁向兩極化發展,分化成高薪有保障及低薪無保障兩種極端工作。就此而言,做為全國教育最高主管機關的教育部理應在輔導技職教育上花費較大心力,協助擁有一技之長的黑手及特殊專長人才能和白領階級一樣,享有平等的受教權,並開拓屬於自己的一片天。

台灣邁入後工業社會,並不意味技職不再重要,健全的技職教育有助於提供一個合理而穩定的勞動力市場,亦能裨益弱勢族群在就業市場中取得一定的優勢,倘若勞動部門的工作機會逐年遞減,政府機構又在教育輔導上失衡,那又如何能控制貧窮人口的增長,以及愈來愈多人由工人階級墮入所謂的下層階級?而下層階級的人又如何能對社會流動有所期待,期望有朝一日能夠出頭天呢?

我們不能否認,台灣近些年來有許多在國際發明展上大放異彩的成就,都來自技職體系學生,但這不能充分證明台灣技職教育在結構上或教育政策上已屆完善,無須再多費唇舌、多傷腦筋去做改善。即使都已盡善盡美,卻仍有部分人士願獻建言,也應多加傾聽。多聽進一些不同的意見,或許才能讓政府機關「活」起來,不是嗎?



台灣新生報  2011/05/02 社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