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3日 星期二

少了特色 大學淪為論文機器

     大學教授及學生都是社會中的相對菁英,應扮演「火車頭」角色,帶領國家及社會前進。但教育部推動「五年五百億」計畫,造成國內各大學忙著生產論文,教授及學生變成機器,大學喪失了原本該有的多元功能。

     國內各大學忙著生產論文,但多數教授都是「跟屁蟲」,撿國際熱門題目或別人做過的題材做,真正原創性論文少之又少,造成引用率偏低,在國際上發揮不了影響力。

     如果五年五百億計畫只是為了生產論文,乾脆將這些錢全部給台大,因為台大生產論文的績效最好。事實上,當初政府規畫五年五百億計畫時,原本就打算只給一、兩所大學,讓他們去衝,拚世界前一百大。最後因為擺不平,才分給十多所學校。

     國內大學太多,但教育資源有限自從政府用特別預算編列五年五百億計畫後,每年多出一百億成為各大學競食目標。但要拿到錢,就得拚論文。

     五年五百億計畫太注重論文評比,造就出國內十幾個頂尖大學都一個樣,只是在研究做得稍微好一點、仍缺乏教學特色。真正有特色的大學如實踐大學設計領域、高雄餐旅學院等,因為論文不夠,不可能拿到五年五百億經費補助。

     大學教授學有專長,他們的專業能力或見解可以幫助國家進步。大學生尚未世俗化、充滿了理想與抱負,他們的熱情是國家改變的動力。

     但現在國內愈好的大學,教授及學生愈是將精力放在生產論文上,忘了對國家社會的責任。台灣高等教育要大躍進,第一就要檢討五年五百億計畫,才能引導大學往正常方向發展。


中國時報 2011/05/02 林志成、葉芷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