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31日 星期二
建立聽力損傷正確認知 勿讓聽損侵蝕生活品質
根據聽力損傷流行病學統計,台灣地區每年新增約160多位因遺傳或分娩過程造成的先天性聽力損傷的新生兒,若再加上後天包含老化、藥物、疾病以及噪音等因素,恐怕台灣聽力損傷的人口數極為可觀。雖然聽力損害沒有立即致命的威脅,但面對講究生活品質以及日趨高齡化的台灣社會,我們已不能再忽視聽力損傷這個議題。因為患有聽力損傷者就在你我身邊,而你我可能就是下一位。
台灣聽力語言學會理事長葉文英表示,「失去視覺會讓人缺乏安全感;但失去聽力則會影響到一個人的社交及溝通,使得人越來越封閉」,曾因感染腦膜炎而同時失去視覺及聽覺的海倫凱勒也說過,「若我能恢復視力或聽力,我願能聽見,因為看不見使我與事物隔絕,聽不見卻與人隔絕」。可見聽力損傷所失去的不僅是聽覺本身,也連帶影響到心理層面。再加上老化又是聽損很重要的因素之一,意指你我都有可能面臨到聽力損失的那一天到來,因此民眾有必要正確了解聽力損傷以及相關的處置方式。
問題一:引起聽損的主要因素有哪一些?
台大醫院耳鼻喉部劉殿楨醫師表示,不同年齡層各有引發聽損的主要原因。其中嬰幼兒聽損超過50%以上的機率來自遺傳基因的問題,其次是生產過程窘迫、疾病感染等因素造成。而半至六歲聽力正常之兒童,可能因發生中耳炎、中耳積水而造成傳導性聽力損傷,由於這兩項因素所造成的聽損初期可能較輕微而容易被忽略,甚至根據調查發現約有7~9%的學齡前兒童有中耳積水父母卻無察覺。
6歲以上至青壯年,則可能因習慣使用耳機聆聽較大音量的音樂引起噪音型聽損。中壯年則較常發生突發性耳聾(俗稱的耳中風)、梅尼爾氏症、慢性中耳炎、使用耳毒性藥物甚至因長期在噪音環境工作等因素而引起聽損。而65歲以上老人主要是受到年齡增長引起的聽力衰退。
問題二:我有聽力損傷嗎?
劉殿楨醫師表示,大部分聽損是漸進式發生,因此聽損者本身可能不自覺,通常是周遭人發現,怎麼對方老是會錯意,或是大聲呼喊卻沒聽到,甚至學齡兒童出現因注意力不集中、看電視或聽音樂時,音量須轉到很大聲…等狀況,才認知到是否為聽力問題而求診。
葉理事長建議民眾如經常出現,經常需要調高電視或收音機音量、經常覺得別人說話模糊不清而需要請對方重複一次說話內容、在吵雜的環境當中與他人聊天時是否覺得很吃力、別人曾建議你是否需要檢查聽力…等。如曾出現上述問題,則建議進一步接受聽力診斷,以了解自己目前的聽力是否出現問題。葉理事長強調,罹患聽力損傷就如同視力衰退一般,並不需要覺得丟臉或抗拒。
問題三:如果擔心自己或家人已出現聽力損傷問題,應如何尋求協助?
建議民眾如憂慮自己或家人出現聽損問題,則可於第一時間至大型醫院耳科接受診斷,由醫師檢查後排除其他可能的耳科疾病,再轉由聽力師檢查聽力狀態,建議是否需要配戴助聽輔具。
問題四:聽力損傷嚴重到甚麼程度才需考慮使用助聽輔具?
如為雙耳聽損超過35分貝之先天性聽損的幼兒,則強烈建議應於六個月大時就開始介入聽力輔具治療,其語言能力才有機會與正常兒童相仿此外,針對雙耳聽損達40~50分貝以上的民眾,專家也會建議開始使用助聽輔具,主要是幫助民眾拾回更好的生活品質,避免因聽不清楚而發生溝通誤會,甚至也會因聽力不佳而引起心理壓力。
問題五:如何挑選助聽輔具?
由於近年來科技進步,助聽輔具也從傳統的類比式進步到數位式,透過晶片快速做好聲音處理,幾乎分秒不差的將聲音傳至耳內,而且輸出的聲音品質更優良與悅耳,此外不管是耳掛式或是靈巧的耳內型設計,幾乎很難讓人立即察覺出對方有配戴助聽輔具。助聽輔具也已做到個人客製化的服務,例如可以設定不同的情境模式,讓使用者能輕鬆的依照當下的背景環境調整助聽器的設定,甚至亦可結合藍芽耳機的功能,方便使用者接聽電話及音樂等設計。
葉理事長強調,市面上琳瑯滿目的助聽器各有其優點,民眾應依照自己的聽力圖及生活需求交由合格的聽力師來協助選配,民眾選購時不妨先了解該處是否有合格的聽力師,以及是否提供助聽器「試聽」和「售後保固及調整服務」。此外,已配戴助聽器者,應於使用後一個月內回到配置的地方做調整,爾後約每半年至一年調整一次即可。
優活生活網 2011/05/31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