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品牌J Crew的總裁萊恩茲(Jenna Lyons)在4月份推出的網路廣告照片中,將自己5歲的兒子的腳指甲塗抹成粉紅色,此舉引起媒體大肆報導,不斷強調一件無論是三尺童蒙或浪漫小說家卡德蘭都知道的事:粉紅色是女孩的顏色,不適合出現在男孩的腳指上。
針對這個議題,身兼英國癌症研究協會(Cancer Research UK)資訊官及電台廣播節目主持人的亞尼(Kat Arney)在英國《衛報》網站撰文,一方面回顧過去相關的孩童顏色偏好研究,另外進一步去分析顏色所代表的刻板印象對社會所造成的可能影響。
|
J Crew 2011年四月的廣告 一罐粉紅色指甲油塗出了兩性議題 |
|
玩具成分化工具
如果我們光顧一趟玩具店,會發現走道上所陳列的玩具商品,是按照性別的不同而分開擺設。樂高、積木、海盜服、玩具槍及跑車等,這些屬於男孩的玩具是用藍色或其他「男子氣」的顏色來包裝,上面還會印有男孩的圖樣或照片。轉角到後方,迎面而來的是一整片的粉紅色牆壁,上面陳列各式芭比、多層包裝的迷你高跟鞋、公主裝及扮家家酒玩具。
這種擺設方式清楚傳達出一項訊息:這些是男孩的玩具,那些是女孩的。這場有關性別的戰爭,幾乎沒有中立地帶。
包括粉紅惡臭(Pink Stinks)運動在內的許多人,都挺身而出對抗粉紅惡勢力。針對民眾對粉紅/藍色這一區分的抱怨,玩具販售業者「早期學習中心」(Early Learning Centre)含糊地援引研究,指出:「性別是決定孩童顏色偏好的主要因素,自孩提時代開始,基本上絕大多數的男孩會偏好藍色,而女孩偏好粉紅色。」
但事實是否真是如此?亞尼夥同廣播節目製作人任金茲(Jolyon Jenkins),一起尋求這一問題背後的科學真相。
關於「粉紅是給女孩的」這一說法,最有說服力的證據或許是來自色彩偏好的研究。在這些研究中,孩童及成人被要求去觀看不同顏色,並挑出自己最喜歡的。這類實驗中,最早可追溯至1893年在芝加哥世界博覽會(Chicago World's Fair)所做的實驗,當時的研究指出:絕大多數民眾偏好藍色,少部分女性則偏好紅色系。
時間快轉到2007年,英國新堡大學的神經科學家赫伯特(Anya Hurlbert)進行實驗,似乎也得出相同結果:與男性相比,成年女性較偏好紅色系。赫伯特指出,女性之所以更偏好紅色,也許跟祖先採集莓果有關,讓我們在一堆尚未成熟的綠色水果中發現已熟的水果。這項「女孩偏好粉紅的科學證據」被媒體大肆報導,這項研究惹來那些喜好英國作家吉卜林(Rudyard Kipling)的童話《原來如此》(Just So Stories)的人所嘲弄,而不是那些從事嚴肅學術研究的人。
根據大多數所進行的顏色偏好試驗結果,顯示至少有一部份的女性是偏愛紅色系。但事實上,這些研究的實驗對象都是超過3歲的孩童及成人。而孩童在3歲過後,已經開始意識到自己的性別,對父母及同儕的暗示已相當敏感。
色彩有別源自物體
一項有關年幼孩童的顏色偏好的大型研究中,得到了不同結果。英國倫敦市大學心理學教授海恩茲(Melissa Hines)對超過1百名以上的2歲以下孩童進行測驗,發現小孩對顏色的偏好並無不同,無論是男孩或女孩,都偏好粉紅色,其原因可能與這是母親的顏色有關。
然而,在孩童對玩具種類的偏好上,卻呈現出差異。12個月大的男孩偏好會移動的玩具,如汽車或球;女孩則偏好洋娃娃。有趣的地方在於,這項發現對非人類的動物也能成立。北印度的公恆河猴喜歡玩球及玩具車,母猴則會被洋娃娃給吸引。
因此,即使女孩並非與生俱來就喜愛粉紅色,但男孩與女孩在玩具種類的選擇上,仍存在與性別相關的偏好。但切記,這區分並非絕對。女孩仍然喜愛玩車子及積木類玩具,男孩也喜愛玩洋娃娃。畢竟像戰警模型這類玩具,不就是理著平頭的洋娃娃嗎?
顏色研究專家帕麥爾(Stephen Palmer)的研究顯示,成人偏愛乾淨的、藍色系的顏色(喚起他們對清水及晴空萬里的回憶);而他們會避開黃褐色或卡其色,因為這會勾起他們對於糞便及嘔吐物這類不愉快事物的回憶。
他也發現,要扭轉民眾對顏色的偏好是相對容易的,這有賴於他們對特定顏色物體的感受:給人們不同顏色的甜味飲料或苦味飲料,就能夠轉移他們對顏色的偏好。他舉例,可藉由向他們展示美味的莓果及櫻桃,或令人厭惡的血液及內臟,來轉變某人對紅色的喜好或厭惡。
個人偏好與顏色之間的關聯性,也可以在實驗室以外的地方發現。以加州柏克萊大學為例,代表該校的顏色是藍色以及金色,因此學生對這兩個顏色的偏好就遠多過於其競爭對手史丹佛大學(代表色為紅色及白色)對它們的喜好,反之亦然。
如果這項研究成果可套用在孩童的玩具,那麼女孩之所以會喜歡粉紅色,其理由就在於她們所喜歡的那些東西正好是粉紅色,而不是顏色本身所致,而且不是因為基於甚麼生物性的理由,才使得女孩的玩具普遍呈現粉紅化的現象。
這個問題是否重要?對這個主題有初步認識後,亞尼要求讀者去試想這個問題。她自己則是認為:重要。
在「給男孩」及「給女孩」的玩具上,顏色的區別愈來愈明顯,而玩具商在行銷這些玩具時,也加強了對應於顏色的性別區分。亞尼表示,這個問題會導致女孩較少去碰觸活躍性(active)的玩具及遊戲,而這些遊戲能有助於孩童發展空間及分析能力。
相反的,她們被形塑為被動的公主,從小環繞在伺的是時尚洋娃娃、兒童化妝品及小型吸塵器。反觀男孩,則較少有機會去碰觸更具聯誼性及想像力的玩具及遊戲。
在一個努力爭取兩性平權的社會中,如果我們依舊讓小孩更深陷於藍色/粉紅的刻板印象中,這似乎是一種退步的徵兆。因此亞尼反問讀者:「我們現在是否要抵擋這股粉紅浪潮?」
台灣立報 2011/06/19 李威撰
相關連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