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29日 星期一

蘋果專利高手 台廠要學精髓

美國蘋果電腦(Apple)旗下產品iPhone、iPad在全球賣到翻,推升蘋果公司成為全球市值最大上市公司,在這些光環背後,你是否知道蘋果的專利布局可以溯前10年之久。

     長期研究蘋果專利策略的資策會產業情報所(MIC)資深分析師陳賜賢說,「蘋果不論是專利律師或是專利撰稿人員,都很懂技術,懂到可以把整個技術包裝到滴水不露,在專利的申請策略、技術、撰寫手法各方面,都令人驚嘆」。


     台灣的科技公司內部也都設有智財部門,處理專利申請與專利官司事宜,尤其是科技大廠,智財部門的人數可多達一、二百人。

     「但是,台灣科技廠智財部門多在應付別人的侵權提告,自己主動告別人的案子很少」,一位在科技廠智財部門工作的人員如此說。

     為什麼台灣的科技廠商常常被美國、日本同業提告專利侵權?多半是因為台灣科技業缺少原創型的專利,台灣廠商為了迴避原創專利而申請的改良型專利,很少能拿來作為攻擊對手的武器。

     以蘋果的多點觸控專利為例,陳賜賢說,這可說是蘋果的殺手級專利,這篇專利可以影響到所有的平板電腦、智慧手機的多點觸控螢幕。他說,「當你的手往上移動,畫面就跟著往上移動」,這幾乎是市面上所有行動裝置都有的動作,蘋果把這個也寫進專利,而且還通過了。

     他表示,蘋果申請這些專利並非為了打專利戰而布局,其實蘋果申請專利時也不能很確定什麼技術會熱門,或是誰會來模仿,蘋果只是很自然的在做研發專案時,就同步申請專利,將技術保護起來。

     「不過,蘋果真的是潛心研究找最佳方案,一旦它找到一個新概念,就趕快申請專利,而且幾乎領先市場5、6年,屆時大家沒有好的方案,就只好跟著做,自然就形成侵權」。

     他表示,蘋果的思維就是領先一步找到最佳方案,接著帶引出消費者的喜好,而蘋果可能花十年功夫才帶引出消費者的喜好;而這些最佳方案,蘋果會用專利保護,讓其他業者只能尋求次佳的替代方案,自然拉出蘋果與其他產品區隔的等級。

     陳賜賢說,經過這些長期摸索,蘋果自然認為是自己的原創。

     科技產品競爭日益激烈,台灣的科技廠要如何因應層出不窮的專利戰?陳賜賢建議,台廠真的要透過專利研究,提前5到6年看出大廠動向;或是透徹研究大廠專利,找出漏洞,或是找相關的迴避設計;找到方案後,也要申請專利,這樣,5到6年後出來的產品才會有區隔,這一定要長期布局。

     他說,「如果台灣仍然定位自己為製造代工,那不用關心專利;但是台灣想要轉型,想做設計、做品牌、做創新,就要改變思維」。


中央社 2011/08/28 吳佳穎

相關連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