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10日 星期三

英國暴動 經濟差、失業…怨氣一次爆發

     八日晚間,倫敦諾丁丘一帶,除了遠處傳來警車聲外,一片死寂。倫敦夏日的空氣中,透出罕見的緊張與不安。


     砸碎的玻璃窗、磚頭、玻璃瓶和燒毀的建築物、汽車和巴士;拉下鐵門的店家,柵欄層層封鎖的加油站、提前打烊的超市。短短數天裡,倫敦突然變成了另一個世界。

     蒙起面孔的青年人,走上街頭,光天化日下搗毀、放火、挑釁、搶劫,如入無人之境,為所欲為。在地方上服務廿五年的老警員安迪說:「我從沒見過這種情況,英國社會病了!」

     警方和政界人士都將這次暴亂歸咎於暴徒;部分政論家指事件與社會矛盾、經濟困難和貧富不均有關。

     但走在街頭,傾聽一下市井小民,會發現,許多人對這次社會暴動,難過多於驚訝,「人們已經壓抑太久了,經濟這麼壞,失業人口這麼高,不是不工作,是根本找不到工作。」「長期積壓在社會上的一股怨氣,這次全爆發出來了。」

     倫敦若罕普頓大學(Roehampton Universty)社會學者包爾(Nina Power)指出,據經濟合作開發組織(OECD),英國是已開發國家中,社會流動程度最差的國家。她認為,個人主義加上自私自利,英國早已擁有已開發國家中最不公平的社會,「一個自認為民主的國家,爆發如此大型的社會動亂,不是沒有原因。」

     《金融時報》專欄作家艾爾斯(Harry Eyres)也認為,沒有人會真正把引爆這次事件、被警擊斃的黑幫份子當英雄,「這些人只是在等待一個藉口,讓不滿的情緒,發洩出來。」他認為,英國這次暴動,背負著巨大的社會憤怒和價值觀的問題。經濟不景氣加上社會暴亂,此次大暴動,令許多英國人覺得悲哀,但有更多人認為這是一大警惕,迫使英國朝野重新檢視這個生了重病的社會。


 中國時報  2011/08/10 江靜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