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31日 星期三

美國研究人員揭開慢性壓力引起DNA損傷機轉

過去數年,研究人員雖一直將慢性壓力與染色體損傷聯繫起來,但直至近日,研究人員才發現慢性壓力導致染色體損傷的原因。杜克大學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首次發現了一個明​​確的機制,從DNA(脫氧核糖核酸)損傷的角度解釋壓力反應。


慢性壓力的一個標誌即腎上腺素升高。羅伯特-J-萊夫科維茨 (Robert J. Lefkowitz) 以前已證明了孤立的G蛋白偶聯受體(GPCRs)如β腎上腺素受體的存在。這些環繞於細胞周圍的細胞膜表面的受體,是目前市場上幾乎一半藥物的靶點,包括心臟病、抗組胺藥和潰瘍藥物的β-受體阻滯劑。

現在,他對一種源於GPCRs的通路,即在實驗室裡發現的β抑制蛋白通路繼續進行研究。研究人員最初以為是β抑制蛋白通路使G蛋白通路關閉或喪失敏感性,但是越來越多證據表明,這些蛋白質在行使自己權利時也會導致某些生物化學活動。在目前的研究中,科學家們發現了一種分子機制。通過該機制,類似腎上腺素的化合物通過G蛋白和β抑制蛋白通路行動而引發DNA損傷。

在這項研究中,小鼠被通過一種β腎上腺素受體注入了類似腎上腺素的化合物,出現了P53的退化,並且這種退化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加劇。而P53是一種腫瘤抑制蛋白,被看做是“基因的保護者”,能夠防止基因組異常。研究者稱:“這項研究表明,慢性壓力會導致P53的長期降低。據猜測,這就是造成我們在受慢性壓力的小鼠體內發現的染色體不規則性的原因。”

研究者還發現,在缺少β抑制蛋白1的小鼠體內,DNA損傷能夠被阻止。β抑制蛋白1的缺失使P53在胸腺和睾丸的細胞水平穩定化。而胸腺是對急性或慢性壓力能強烈反應的器官,父親的壓力會通過睾丸影響後代的基因組。

“這使我們對慢性壓力如何導緻小到僅表面變化如頭髮花白、大至危及生命的疾病如惡性腫瘤等各種人類狀況和紊亂,提供一個似乎合理的解釋。”萊夫科維茨稱。


科技日報 2011/08/31 程鳳

相關連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