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26日 星期三

培養博士像種蘑菇 全球大反思


 博士教育該改革了!首先政府應該調查科研職務需求,有需求時才招收博士生;其次應改變博士教育課程、重新分配博士生教育的科研經費。

 不只是兩岸博士生氾濫,事實上目前全球都有「高等教育過度培養博士」的問題。今年4月英國重量級雜誌《自然(nature)》社論和相關系列文章指當前全球博士人數愈來愈多,「像種蘑菇一樣培養博士」,但培養體系卻少與社會實際需求銜接,畢業後出現就業問題。該文引發不少討論,論者一致同意須採取措施改革博士教育。




 在這篇以〈fix the PHD(校正博士教育)〉為名的社論中,提及大多數國家認為高等教育和科學是保持經濟發展和昌盛的關鍵,並因此擴大博士教育。的確,在經濟發展迅速時,大量受過良好教育的博士推動了經濟增長,許多博士也找到了不錯的工作;但不能忽視的是,現在全球的博士教育不斷膨脹,甚至出現「像種蘑菇一樣培養博士(grow PhDs like mushrooms)的現象。



 社論指出,過度增長的博士數量帶來一些問題。首先,不受控制的培養會使得不那麼有科研能力的人進入這一系統、降低博士學位價值;其次,很多博士培養計畫仍然維持固有的學徒式教育,讓很多最聰明的腦袋花費很多年研究微型質粒,而不是成為銀行家或教師等等的更寬廣人生路線。



 過度培養博士出現問題



 此外,比較明顯的是就業問題。美國還有日本的生物學家就表示,現在許多博士生畢業後為求得一個學術職務,還得熬5到10年埋頭博士後研究,這期間收入很低,為了永久的職位而沒有成果的奮鬥,最終卻往往還是夢想破滅,因為在博士數量大幅增長的同時,大學等機構的學術職位數量並未增長,甚至下降。



 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兩國博士數量增長的動力來自於官方機構──美國的NIH(國立衛生研究所)及日本的文部省──發放的大量研究經費,而不是社會實際需求。一些學者利用政府撥付的研究經費招收大量博士生,讓他們幫自己發表論文,這也從某種程度上助長了博士數量膨脹的趨勢。



 熬5到10年埋頭博士後



 很多科研機構只要有科研經費,就不願撼動培養系統;而很多博士為了生計,畢業後不得不轉行,但這顯然不是他們接受多年教育的價值所在。



 社論呼籲,各國有關機構應該重視這些問題,採取措施改革博士教育。一方面政府可以調查國民經濟需求,比如聘請獨立的勞工經濟學家分析薪資和雇傭資料,確認哪些科研職務短期內空缺,而只有出現職位需求時才招收博士生。



 貼近社會改革博士教育



 另一方面,博士課程也應該提供更多選擇,讓博士生掌握更多實用知識。博士生們可能需要一「組」不同專業的導師,包括管理、溝通、領導力等訓練,讓他們既有傳統學術領域的嚴謹思考,又有分析的轉化能力;甚至花半年到1年的時間出國。這些都是為了讓他們未來職涯能夠面對政府、企業、非盈利事業及教育單位等複雜機構。



 最後是整合博士生教育和研究教育津貼,官方應要求教育機構控制博士生人數,回報博士生求職情況和地點,為博士培養計畫去蕪存菁。當然,最終需要博士生本身去選擇和發現機會,「畢竟不是所有的蘑菇都能在黑暗中順利成長。」




旺報 2011/10/26 簡立欣

相關連結
全球高等教育界過度培養博士成問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