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10日 星期一

台灣人做生意太短視

     iPhone顛覆了過去10年來的手機使用習慣,一台iPad重新定義PC,讓小筆電跟市場說掰掰、讓傳統NB市場提前走到瓶頸。電子業至今仍找不到下一步該往哪裡走?對於台灣公司現在面臨的問題,元太董事長劉思誠直言「台灣人做生意太短視了!」


     劉思誠早年曾經在美國創業,後來受永豐餘集團董事長何壽川之邀返台接下元太。劉思誠指出,看過幾家台灣電子公司財報之後相當驚訝,「每年降價這麼多居然還可以生存!」,台灣公司太過於短視,不願意放長線釣大魚,吝於投資在技術,因此走向微利的代工產業。

     話鋒一轉,劉思誠點出台灣資本市場也有責任,企業想要向銀行借錢,台灣的銀行一定要求公司必須拿工廠、設備來作為抵押。當初併購E Ink時,發現這家公司的重要資產只有智慧財產權,這是台灣人無法想像的。如果你是做品牌、技術開發的,只有無形資產的公司,根本無法從銀行那裡借到錢,這樣的環境也讓台灣無法培養出軟實力。

     再回過頭來看TFT LCD面板產業,劉思誠指出,面板廠投資金額龐大,但是在產業鏈中所能夠加值的部分卻很小,幾乎什麼原料都是從外買來,利潤自然也是和整個供應鏈分享;現在利潤這麼低,供應鏈中每一家都分一點,分下去當然賺不到錢。

     元太從2005年買下飛利浦電子紙顯示器部門以來,在電子紙上面的投資已超過百億元,直到2007年亞馬遜推出Kindle才一炮而紅。元太又買下E Ink從上游電子墨水這些材料開始做起,一直到後段模組,因為垂直整合度高,關鍵技術又掌握在自己手裡,所以利潤可以維持在3成以上。

     元太掌握了專利,在製造上也有know-how,技術領先對手2、3年,而且以現在千萬片的經濟規模,在成本上也具有優勢,對於對手更是形成了障礙,苦熬了5年終於進入回收期

工商時報  2011/10/10  袁顥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