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25日 星期四

立報專題報導:災後半年系列

編按:莫拉克災後半年,2月10日起陸續有居民進駐大愛村,這是否代表災後問題步上解決道路?災民真的安穩了嗎?受災的原民部落異文化觀點顯然被忽略;從慌亂救災到充滿爭議的安置政策,是否衍生出其他問題,鮮少受到討論。本報將針對災後重建之心理輔導、安置乃至社區重建等面向進行系列檢視,引領讀者一同思考、看見:災民還沒走出災區。


災後半年系列一:大愛村未完工 硬要災民住

【記者胡慕情專題報導】「動土到今天一共88天時間,大愛永久屋落成了!」永久屋落成典禮暨圍爐儀式上,主持人透過麥克風傳達慈濟的「效率」。2月10日、11日陸續入住的災民,在總統馬英九親臨時,在慈濟人包圍下,穿起傳統服飾對媒體說:「我們歡喜入住。」鎂光燈離去,災民面對的卻是塵土飛揚的工地與茫然的未來。



大愛村,位於杉林鄉月眉農場,由慈濟擔任起造者、鴻海集團主導產業重建計畫;這是慈濟在台灣的首座大愛村,佔地58公頃,計畫興建8百至1千戶。慈濟基金會希望大愛村容納所有原鄉災民,以利國土復育。



第一次圍爐



永久屋第一期工程共興建748戶永久屋,分別有14、28與34坪大小,依家戶人口多寡分配入住。慈濟基金會已在興建第二期工程,但目前僅有504戶災民願意入住,多數居民希望回到原鄉重建。高雄縣社會處長吳麗雪進一步表示,目前34坪永久屋尚未完成,504戶居民要全數入住,須待年後。



儘管如此,政府與慈濟基金會仍趕在農曆年前,要居民住進仍像工地的大愛村,吃原住民從未有過的「圍爐餐」。災民尚未入座完畢,政府要員已在國安人員保護下欣喜動筷;舞台上,原住民跳著歌舞感恩,這是入住大愛村的原住民的圍爐初體驗。



大愛村內主要幹道大愛路右側,是那瑪夏鄉居民的永久屋住所,也是第一批入住戶。10日,慈濟基金會出動大批人手,在工兵學校舉辦離營歡慶會,帶著災民唱歌感謝慈濟,之後便陪著災民入住,幫災民運送行李。



這天,慈濟基金會出動多組攝影人員,拍攝災民入住永久屋的心聲。11日圍爐晚會,高掛空中的螢幕播放慈濟人在大愛村中辛苦的身影、災民感恩的謝詞;多數災民確實感謝有棲身之處,但她們不解:為什麼要趕著入住?



工地上的房屋



高雄冬陽仍炎熱炙人。原本長滿綠樹的月眉農場,如今變成慈濟灰色房屋的基地。車子駛入大愛村,塵土飛揚,卡車、回收車、工程車頻繁進出,看不出任何「落成」痕跡。



事實上,大愛村就像工程示範村。從整地、打樁、興建、裝潢……所有過程一應俱全,就連工地工人都不解為何要這麼趕?沒人解答,她們只得在除夕前點燈趕工邊抱怨:「真夭壽!」



南沙魯村民田美菊在記者來訪時手還拿著抹布。一臉疲憊的她苦笑:「這些沙,怎麼擦也擦不完!」育有一歲小孩的她指出,大愛村多數房舍並未落成,雖然自己住的這一棟房子蓋好了:「但孩子這麼小,很可能產生呼吸道問題!」



南沙魯村民阿麗也有同樣擔憂:「大愛村現在和工地沒兩樣,工程車跑來跑去,很擔心小朋友發生事故。」說這段話之前,阿麗才剛喝止孩子騎著玩具車衝入土堆。



除了塵土、交通安全問題,整個大愛村目前尚未具備生活機能。慈濟基金會秘書處專員鍾易叡表示,大愛村內規劃的行政中心,最快要3月才完成。換句話說,就醫、採買甚至寒假過後的就學都還是問題。



田美菊透露,不少災民跟慈濟反應:「等全部都好了再讓我們搬進來。」卻遭到拒絕。「慈濟說,如果年前不搬進來,這些家具就都不給我們。」她手撫桌椅、望著冰箱嘆口氣說:「這些都要錢啊,我們一無所有,只好同意進住。」



前途茫茫



30歲的田美菊,2年前從花蓮嫁至那瑪夏;不久,先生中風,因家中的地被越域引水工程徵收而無法耕種,她只得開小吃店維生。



風災發生時,小孩還不滿1歲。田美菊的先生為了不拖累她,一度厭世要求田美菊棄他而去。「我也不知哪來的勇氣,一個人拖我老公、抱小孩,一直爬都是泥的路、一路跌倒,好不容易活過來!」



尚有160萬貸款的房屋在風災中全毀、先生又是更生人,田美菊嘆氣:「我也想回鄉,但是回去怎麼開始都不知道,只好先住進來。」選擇大愛村,田美菊也為難。「老公國小沒畢業,我也沒學歷,以前在山下工作過但不適應才回山上,但現在完全沒有選擇。」



儘管鴻海集團承諾的有機農園課程已進行,田美菊的先生也去上課:「但他行動還不便,而且地那麼少,真的輪得到我們嗎?」寶山村民戴筱珍也有同樣疑慮,對於不能返鄉,她已認命:「畢竟山上被列為危險地帶,我們也會怕!」



戴筱珍說,以前在山上居住,就算兩個月沒有收入也不會餓死,住到永久屋後失去耕地,政府也僅口頭承諾有機農園的耕作、一切尚未落實,「但現在什麼也不能想,只能先進來住看看。」



擴張中的永久屋



2月10日,災後滿半年。高雄縣政府與慈濟基金會舉辦永久屋簽約儀式。高雄縣長楊秋興表示,災民住進永久屋後,一定可以重新站起來,在風災後「打斷手骨顛倒勇」(台語)。



慈濟基金會副執行長林碧玉說:「災民不是災民,是有福的人!」林碧玉表示,住進慈濟永久屋後,「原住民就能化少數為優勢,成為平地的菁英」,因為許多決定入住永久屋的災民,都發願要「不抽菸、不喝酒、不嚼檳榔」。



林碧玉強調,大愛村不只是災民的安身之地,更是原住民的謀生空間。目前慈濟正在趕工建造表演場地,「原住民以後可在這邊演唱八部合音,讓觀光客進來觀賞」。慈濟基金會透露,已有愈來愈多災民申請入住。



11日落成典禮當天,包括高雄縣八八再造聯盟、勤和村自救會、寶山村重建協會,在馬英九來到前,跪求政府正視災民「原鄉亟需避難住宅、中繼安置處所」的需求、勿將永久屋擴張當成解決災後問題的手段,但她們的呼求,依然不被聽見。







災後半年系列二 :不愛平地 災民想回鄉

「山上是我們的家!」2月11日,豔陽高照,勤和村、寶山村等地的居民,穿著傳統服飾來到大愛村落成典禮,為住進大愛村的族人祈福,訴求「支持返鄉重建」。但國安人員以「保護總統安全」為由,未讓族人會見總統。「離災不離村」的重建口號,對族人而言,遙不可及。



飛沙走石 幾無人煙



台21線,遭莫拉克風災重創。沿線村落如小林村、那瑪夏鄉慘不忍睹。災後半年,河床便道率先搶通卻仍崎嶇,亂石崩雲的災後景像仍待清理,一如災民的原鄉部落。



顛簸地行駛車子直至那瑪夏鄉南沙魯村(民族),死寂的街道宛如空城。兩位員警坐在村落入口被撞破的牆邊守望,塵埃一片。再往前行駛約1百公尺,終於有人煙。



南沙魯村民、民族國小教師謝綺燕和鄰居燒著柴火,鍋裡煮著的是這季節才有的樹薯湯。「葉子落了的時候,樹薯就能吃。」村民Aziman說著舀了一碗和記者分享,在這幾乎一無所有的村子。



生活方式被迫改變



民族村,是風災中那瑪夏鄉最嚴重的受災村落;多數居民因在風災失去家人、房屋全毀而不敢回鄉,選擇入住永久屋。就讀大同大學一年級的李孟佳和家人已決定入住,「我們希望在山下重新開始」。她曾被沖到土石流裡、好不容易才活下來,再也不敢回山上。



然而,李孟佳對入住大愛村有著擔憂。慈濟基金會副執行長林碧玉強調,絕不會「強迫」原住民改變,但又表示,慈濟「會給災民方向,災民應該自愛」。



李孟佳認為,慈濟的教義宣揚恐會讓原民被同化,就連原住民在山上幾乎每天烤肉的行為,也在大愛村內被柔性勸導。「慈濟說,最好也不要烤肉。」



「我們原住民,一隻雞可以烤、一片肉也可以烤,大家晚上聚在一起聊天,這才是家啊!」決定回南沙魯重建的Aziman,是南沙魯村回鄉重建的20戶之一。上午9點左右,Aziman和鄰居們已經烤著魚、雞肉、麻糬,邊烤邊吃,讓人分不清在吃哪一餐。她們笑說:「我們不會離開。要一直堅持下去。」



謝綺燕喝著樹薯湯,眼神堅定地強調:「這是我們的家。」謝綺燕指出,民族村雖受重創,但並未被劃為特定區域,據重建委員會的專家調查,民族平台是安全區域,可供興建避難屋。



原住民失去主體性



欲返鄉的南沙魯村民李惠民房子全毀,風災當天因去加油,陰錯陽差,一家人逃過一劫,笑說:「要永遠好好對待汽油桶。」目前已有民間團體協助南沙魯村民發展手工藝,族人表示,只要汛期有地方可躲,回鄉發展沒有問題。



除去情感因素與生計問題,文化衝突與支配心理也是族人排拒大愛村的原因。



林碧玉曾說,住進大愛村的原住民「從此可做好爸爸、好媽媽」,也希望日後「從空中看台灣,就可以看到大愛村」。



慈濟不斷對外宣稱大愛村要成為「全球典範」、原住民要「三不」以做為人品典範,並公開表示「要讓住進大愛村的台灣原住民在地球國際平台浮起來」,謝綺燕認為:「這好像要『感化』原住民。」慈濟的種種作為,呼應永久屋動土前,慈濟宣稱大愛村要供國外「參觀」一說,失去主體性,讓族人相當不舒服。



行政院長吳敦義曾承諾「離災不離村、離村不離鄉」,不強迫族人下山、可回鄉重建。但族人的返鄉路卻彈盡糧缺。謝綺燕表示,南沙魯村民願意自己出錢出地興建避難屋,供全南沙魯村民使用,高雄縣政府卻不允許。



重建委員會副執行長陳振川說明,民族平台要蓋避難屋必須變更地目,雖然民族平台被鑑定安全,民族村多數地區仍不安全;南沙魯村民希望變更地目興建避難屋,好繼續住在民族村,對公務員來說恐怕是「無法承擔之重」,不願變更地目。南沙魯村民李惠民和高雄縣政府陳情,官方卻回應:「不住永久屋,連一磚一瓦都不會給妳們!」



「這和之前說的不一樣!」1月11日,高雄縣長楊秋興視察災區,對欲回鄉重建的族人承諾、甚至簽署同意書,表示只要勘地確認安全,就可蓋避難屋。但勤和村民杜麗珠在2月11日前往大愛村落成典禮時痛訴,高縣府不僅不給避難屋,政府也完全沒有明確原鄉重建政策。



無法適應平地生活



杜麗珠指出,勤和村除路通以外,水電等一切所需都由災民自力更生。杜麗珠表示,勤和村民堅持回鄉重建,除了情感之外,更因為921地震後原住民下山生活的前車之鑑。「921很多族人離開山上到永久屋去,根本無法適應。」杜麗珠說,年紀大的原民只會講族語、中高齡者學歷不高,下山根本就是死路一條。



勤和村自救會總幹事劉行健透露,楊秋興不願提供避難屋的原因是「給族人其他選項,選永久屋的人會反悔」。11日當天,族人的陳情書送向總統府秘書處,只得到「為不影響推廣大愛永久屋,暫時不提供返鄉災民任何選項」的答案。



半年轉眼就過,年後不久又是汛期,劉行健指出,入住大愛園區的僅是少數族人,政府不該不顧回鄉重建的多數災民權益。但災民的請求如狗吠火車。



楊秋興透露,未來高雄的永久屋不排除擴增至1千5百戶以上;總統馬英九也說未來連同屏東等地區,將蓋到2千戶。然而,災民已經拒絕永久屋,為什麼還要蓋?或者,其實居民根本沒有拒絕入住的權利。


2010/02/21 台灣立報 記者∕作者:胡慕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