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16日 星期一

生技新視野-從生技週看產業前景

     7月下旬落幕的生技週與第九屆亞洲生技商機高峰論壇,冠蓋雲集好比武林擂台,各方高手齊聚台北世貿,互相討論、交換市場的第1手資訊。

     值此之際,台灣的生技類股也逐漸成為市場上不可忽視的一環,一方面由於高齡化社會,投資人結合投資與保健之需求,生技醫藥類股成為新議題;另一方面,全球需求持續成長,中、美醫改話題持續發酵,市場前景看好,新的生技營業模式不斷被提出來測試。

     美國Burrill & Company的總裁,Ann Hanham博士指出,2010年生技醫藥產業的策略在於適應,她特別提出「適應=成功」的營運模式。由於地球環境的劇變、各國法規的調整、醫保政策的改變、與醫療行為的改變,使得產業面對全然不同的局面。雖說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些年所面對變化的速度,恐怕遠超過以往數10年之總合。

     先由中、美兩大龍頭之醫改來看,人均藥費支出直接影響製藥產業之興衰。由下表中即可看出中、美兩國分居光譜之兩端,美國人均藥費支出居世界之冠,且仍在持續成長當中。大陸則是支出太低,雖然急起直追,但是整體政策配套不足,供給不敷需求,乃有「看病難、看病貴」之說。因此全球未來兩大主力市場所面對的問題不同,自然產業策略也要有所不同才能生存。您一定會問那台灣的人均藥費支出呢?其實台灣的健保系統是相當有效率的,我們的人均藥費支出僅約占美國的四分之一,但整體而言,是能提供更多、更佳的醫療服務品質。也無怪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教授對於台灣的健保制度讚譽有加。

     由於藥費支出已成為各國健保的重要議題,當然也影響了生技新藥與學名藥的發展策略,因此孤兒藥與生技學名藥成為新顯學,連帶各大藥廠也是摩拳擦掌,或已暗自布局,準備搶攻這一個新興區塊。老年化的社會與教育水準的提高,民眾對於醫療水準的要求也愈來愈高,而科技的進步,正好讓「個人化醫學」成為新話題。儘管目前對於這一區塊尚無明確之贏家勝出,各大公司無不卯足全力,期望能在醫療產業的個人電腦化這一仗拔得頭籌(就如同當年由大電腦轉為 PC,造就了微軟與Intel)!筆者認為,我們用了幾千年的中醫與中草藥,本來就是一種「個人化醫學」,連FDA也同意這是一門業已經歷數千年臨床試驗的科學。倘能結合傳統中醫與現代科技,開發新的醫療模式,或許新的賺錢秘密就在此?

     此外生質能源與觀光醫療,也是Ann Hanham博士認為未來將快速發展的幾個領域。因此儘管整體而言,國內由於市場規模的限制,台灣多數生技公司目前規模尚小,但是隨著國際市場之成長機會,生技產業將隨政府規劃之鑽石起飛方案大放光采!



工商時報 2010/08/16 呂銘峰 台北市生物產業協會副理事長,台北市生物技術服務商業同業公會理事



相關連結:史丹佛大學 登台尋找生技人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