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20日 星期一

國家競爭力-失業率的特效藥

     憲法保障人民有免於恐懼和挨餓的自由,失業率的高低一直是政府執政能力和國家經濟發展的指標,各國政府也都以降低失業率為施政方向。

     根據最新報告,美國勞工部發布數據,顯示8月份失業率為9.6%,較7月的9.5%微幅上升,儘管美國失業問題稍有改善,但失業率還是連續第三個月上升;另外,日本政府7月失業率雖由6月的5.3%降至5.2%,是6個月來首次下滑,但失業率還是高居5%的水準。


     台灣7月失業率5.2%,僅較6月微增0.04個百分點,創下歷年同期最小增幅,儘管感覺由於景氣緩步復甦,失業率似乎改善現象,但年底失業率能否降至5%以下,還是備受關注。

     金融海嘯衝擊,歐美等先進國家經濟成長動能受困掀起的骨牌效應,加上政黨輪替的調整,也讓國內產業和經濟成長力面臨壓力,近幾年來,由於失業率居高不下,政府也祭出不少解決方案,從領取失業救濟金到現在的派遣政策,在在都希望能控制失業率。

     而強制性的派遣政策,真的是解決失業率的萬靈丹嗎?

     現在政府修勞基法,規定公司派遣人員只能佔3%,表面上,這是政府大開方便門,創造就業機會。實際上,卻造成企業的困擾,也無法讓派遣人員有充分學習的機會。

     處在一個全球景氣十分敏感的時刻裡,企業經濟風險相對提高,訂單能見度只能看到1、2年,甚至1、2季,現在能夠嗅到3個月的訂單已經很了不起,因此,如果強制要求派遣員工只能佔3%,而無法讓企業主對晉用人數有彈性,那麼企業主對派遣人員的雇用就會相對保守,在接獲大單時,企業主可能寧願讓員工加班,而不願意增加雇用或共用派遣員工來增加往後的負擔,因此,惡性循環的結果,是讓員工體能無法充分休息,而派遣員工也不一定就會有工作機會。

     以企業主來說,沒有人會想流失好員工,如果派遣人員敬業符合公司需求,那麼公司也會想建立長期的合作雇用關係。對派遣人來說,週轉率較高工作,儘管耗掉不少精力,但從學習的價值和儲備的技術能力,也一樣可以得到很大收穫。

     日本派遣女王的電視劇,劇中女主角擁有洋洋灑灑的各種執照和能力,也創造出獨特的價值,因此,派遣的機制,應該是建立在企業和員工的雙贏策略,政府要解決的關鍵是失業結構性的問題,而非以限制派遣解決失業率。近日APEC人才發展部長會議也建議應建立彈性和適性的用人機制,在景氣復甦和就業的成長上取得均衡,創造更大的價值。

     另外,處在一個分工細微的時代裡,職訓和職教方面,也應該更落實。台灣的教育普及,政府的教育預算也相當充裕,但我們的教育似乎沒有充分培養學子的就業能力,大學林立的結果,是擁有一張大學文憑,卻無法派上用場,企業找不到人才,而人也找不到工作。

     社會轉變,政府、企業和學校應多專注於產業的發展趨勢,建置青年學子工作能力,利用3-5年時間,充實實力,其實要嗅出產業的脈動,如能源環保、糧食、生技健康智能產業都是未來至少10年內的趨勢,產、官、學的資源能充分溝通整合,培育人才,台灣就不致於有失業問題。

工商時報 2010/09/20 黃茂雄  作者為工商協會榮譽理事長、東元集團會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