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5日 星期二

後天適性學習 強過先天好基因


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主任張俊彥研究發現,具有基因優勢不見得就會有好的學業成就。他認為,後天環境可能會影響先天基因的優勢,如何發掘孩子的優勢智能,讓學生適性發展,才是教育的重要課題。


為找出後天環境、先天基因與學業成就的關聯,幫助學生建構更適合的學習環境,台灣師範大學、台灣大學與馬偕醫院進行跨領域研究--「台灣高中生COMT基因型與學業成就間的關連性」。研究發現,基因和學業成就有關聯,但並非絕對優勢。研究團隊利用兩年的時間,以學測平均成績與全國成績一致的4個高中為樣本,共779名高中生自願參與研究,研究比照受試者的基因型與學測成績的關聯性。

張俊彥說明,人體約有3萬個基因,根據研究,COMT是一種促進「多巴胺」回收分解的酶;人體內COMT基因有3種變異點,包括2個MET-158基因型、 2個VAL-158基因型、MET-158和VAL-158各1個,共3種型態,不同COMT基因型與認知能力有關。他解釋,過去文獻指出,帶有兩個 MET-158基因型的人,「語言智商」(Verbal IQs)與「工作記憶」(Working Memory)的能力較為突出。 

研究發現,基因型與學測成績並無正向關聯,帶有2個MET-158基因型的人在自然、社會以及數學科目的基測成績,反而皆不如其他2種基因類型的學生。張俊彥說,可見先天基因優勢並不見得會有好成績;之前研究發現,MET-158基因型的人也較容易情緒不穩,他推測,MET-158基因型可能因受到壓力或後天環境影響,導致學習成效不佳。

張俊彥推測,學習過程中,若沒有給2個MET-158基因型的學生過多壓力,或許他們更能發揮潛能。他強調,學習成就或工作成就,是由資質和環境交叉形成的,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優勢智能。他建議家長與老師應多了解孩子,藉由日常互動發掘的才能,透過後天的「因材施教」,不但能彌補先天劣勢智能,更能發展孩子的優勢能力,達到最好的學習成效。

台灣立報 2010/10/05 張舒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