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17日 星期日

《時代周刊》封面文章:攻克頑症尚待時日

最新的176卷第17期的美國《時代周刊》雜誌於2010年10月25日正式出刊,本期封面文章標題為“攻克頑症尚待時日”。文章介紹了美國醫學界在研究治療威脅老年人健康的疑難病症,老年癡呆症(Alzheimer's disease,又稱阿茲海默症)上的一些進展,但要進入實用階段仍尚待時日。

近10年時間內,在以採用疫苗方式治療老年癡呆的嘗試中,研究人員未能解決疾病造成的記憶喪失病狀,期間,在阻止患者的智力緩慢衰退上也未能取得成功。但在科學家們把注意力集中於在發病早期階段介入治療,並開發出能精確針對病因的更好治療方法後,以上被動趨勢似乎在發生改變。

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格拉斯頓神經疾病學會 (Gladstone Institute for Neurological Diseases)主任,神經學科學家 Lennart Mucke表示,"根據臨床實驗,人們現在對老年癡呆症的了解比表象更清楚了。盡管,各種相關報告顯示現狀讓人感到沮喪,但因有更多患者參與了實驗性治療,未來若干方面可能會更有前景"。

但新的治療方向不可能很快進入實用。據醫保專家估計,65歲年齡老人患上該病的風險可能在10%,僅美國在2050年時的患者人數近乎要翻三倍,達1340萬人。

為解決此疾病的流行趨勢,研究者現正把他們從以往失敗中學到的知識運用到治療中去。他們相信,一旦發現患者出現記憶力喪失、混亂和癡呆時,要扭轉對腦神經細胞的傷害為時已晚。
當患者處在生存期,確診老年癡呆症很困難,只有待患者死亡,經過屍檢後才能確診。屍檢時能夠觀察到稱之為澱粉樣蛋白 (amyloid)和雜亂無序的死亡神經細胞構成的蛋白質斑塊(protein plaques)的結合體,這時才可對該病下確切定義。但若醫生能盡早確診,甚至可能在病症開始出現前做出診斷,他們才可能挽救患者的神經細胞,阻止腦功能逐漸喪失。

科學家們近年已將注意力集中到蛋白質斑塊問題上,以及找出降低和減少這類物質,舒緩大腦負擔的辦法。但僅僅採取針對於此的疫苗方式和其他藥物的失敗,意味著人們需要考慮包括範圍更廣的方法,即把新確定下來的基因作用,甚至是應對殺死神經細胞的化學過程的方法都包含在內。

當前,即使是確診的患者仍無法得到治療,因此要說服老年癡呆症患者和他們的家屬相信這一點確實是個挑戰。但阿茲海默病症協會 (Alzheimer's Association)和美國國立老年醫學研究中心(National Institute on Aging)的專家們堅信,早期確診對扭轉這種疾病流行至關重要。這兩家研究機構近期頒布了從利用實驗性血液和脊髓液檢查 (experimental blood and spinal fluid tests)中所獲經驗的診斷指南。通過檢查,人們能夠早在病症出現前就了解患病者的大腦蛋白質的特徵。此外,政府和制藥企業間的獨特合作方式,可讓研究者得到更多的,處在不同患病階段患者的腦組織掃描圖像,以讓醫師們進一步精確了解哪一類患者處在高風險階段和下一步如何幫助他們治療。

新浪科技 2010/10/16 皖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