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進入立法院三讀的二代健保,引起眾多激烈爭論之際,台灣公共衛生促進協會5日舉辦「民間公共衛生論壇」,提出「健保永續之道」要從「預防勝於治療」的基本原則做起。
台灣公共衛生促進協會理事長、成大公共衛生研究所教授陳美霞指出,15年前全民健保開辦,是台灣公衛史的里程碑,民眾普遍不再擔心因為生病而傾家蕩產。但 1999年起,健保局開始入不敷出,「健保虧損」引來批評聲浪不斷,健保體制的改革是必然趨勢,但如何永續經營更是一大問題。
陳美霞指出,台灣健保過多投入在短期醫療,對預防及健康促進投入極低。以2008年台灣醫療支出為例,全民健保支出占54%;公共衛生(預防)支出僅占 3.3%,顯見公衛體系預防部門嚴重被弱化。她說,二代健保爭論時,該思考我們究竟要的是「健康保險」還是「醫療保險」?若衛生保健不被重視,生病的人多,仍會造成健保沉重負擔。
醫療商品化 經費飆升
國防醫學大學通識中心助理教授王實之指出,隨經濟發展,醫療體系遭市場機制操控,許多需求可能被製造出來;例如醫師要如何維護病患權益,又同時不讓自己虧本,是一大難題,也是目前醫療教育該努力的方向。
陳美霞也指出,醫療體系在極度商品化、市場化的趨勢下運行,過度市場競爭的結果,就是醫療經費不斷飆高,健保局的健保支出持續增加,保費由誰負擔的爭議也會不斷上演。因此,她認為,除非對醫療產業的商品化及市場做本質上的改革,否則,健保勢必成為台灣週而復始的爭議。
強化衛生所的保健效能相當重要。陳美霞指出,1980年代開始,衛生所開始提供醫療商品,需擔負盈虧,導致衛生所商業導向。
主動落實地方保健
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執行長劉梅君也指出,衛生所與社區越來越疏離,健保業務員工多待室內,採被動性的提供衛生醫療,無法落實宣導和醫療教育;他們認為衛生所該落實地方民眾保健的任務,不該被市場機制趨使向商品化。
陳美霞表示,希望透過二代健保的實施,壓低醫療體系以營利為目的的因素,落實國人健康的要務,呼籲政府從衛生保健及防護的面向著手,才是健保永續之道。
台灣立報 2010/12/05 張舒涵
2010年12月6日 星期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