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個小孩9個怕看病,怎樣讓孩子打針不哭鬧?資深小兒科醫師今天提供貼紙獎勵、讓孩子吹泡泡或風車練習深呼吸等訣竅,也拜託家長別拿「不乖就打針」來嚇小孩。
瑞信兒童醫療基金會今天公布「孩子怕看病?」家長意見調查,在寶貝家庭親子網蒐集到4895份有效問卷,結果9成7的家長表示孩子就醫會哭鬧,近6成的家長發現孩子看完病後會做惡夢或半夜驚醒。
基金會執行長、醫師呂立指出,小朋友生病時,身體本來就不舒服,看病時要被打針抽血,還有棒子伸進喉嚨挖東西,再加上對醫療環境感到陌生,看到醫師和護士就緊張,又聯想到吃藥打針,最後使得看病成為痛苦經驗。
第三屆瑞信兒童醫療貢獻獎得主、成大醫院小兒科教授劉清泉卻有一套和病童交朋友的方法。
劉清泉說,他是從最不痛苦開始的問診做起,例如小朋友頭痛、喉嚨痛,他先聊聊天,摸摸孩子手腳肚子檢查生長發育,最後才檢查頭部,等到做完喉嚨採檢,孩子哇哇大哭時,媽媽正好接手撫慰一番,這樣痛苦很短,也很快忘記。
劉清泉也自備20多種貼紙,跟小朋友約法三章:「等一下打針時,可以哭,只要不要動,這3個貼紙就是獎品」,這招很有效,他因此知道,3到5歲幼兒最喜歡海綿寶寶,大一點的能接受多啦A夢,凱蒂貓最近比較不討小朋友歡心。
呂立的做法讓打針像遊戲,他用「魔法手套」遊戲,反覆按摩小朋友的手臂,讓小孩子皮膚對痛感變遲鈍,又讓小朋友打針時吹泡泡、吹風車,無意間學會深呼吸放鬆技巧,還讓家長在旁說故事轉移注意力。
呂立表示,很多醫院都是在抽血站集中抽血,基金會準備訓練醫院志工,協助檢驗員為小朋友抽血,希望抽血站前小朋友鬼哭神嚎、大人滿頭是汗情況能減少。
家長也是重要角色,劉清泉說,家長自己先緊張,看到孩子抽血哭鬧也跟著垂淚,這樣讓孩子的負面印象更加記憶深刻。呂立也說,「不乖,就帶你去打針」的大人無心之語,更添孩子就醫恐懼。
中央社 2010/12/11 陳清芳
2010年12月12日 星期日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