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醫學教育將出現大變革!鑑於國內醫界過於專科化,眼科醫師只看眼睛,肝膽腸胃科醫師只了解病人消化系統疾病,衛生署決議明年七月實施「一年期醫師畢業後一般醫學訓練計畫」(Post Graduate Year, PGY),也就是醫學系學生需要多實習一年,「內外兼修、通盤了解」。
對於學生反彈,衛生署醫事處處長石崇良堅持,多一年「一般醫學訓練」有其必要性。他表示,幫病人看病是要看整個人,不能只看某一個器官,現在許多醫師沒有經過完整訓練,變得過於專科,不利準確判斷病人病情。
依據明年七月實施的「一般醫學訓練」新制,新增的一年實習,醫學系畢業生要完成四個月內科、兩個月外科、一個月兒科、一個月婦科以及兩個月社區服務的訓練,其中社區服務是到小型醫院、地區醫院與病患接觸。
對於這項新制,醫學系學生反應不一,有人認為對加強醫學臨床基礎有幫助,但也有人覺得,大學七年級實習一年就夠了,多花一年時間至各科實習,效果不大,浪費時間,不如及早行醫,累積經驗。
一名醫學系學生就表示,儘管衛生署曾進行的問卷調查顯示,醫學系學生對PGY的接受度、滿意度都相當高,但還是有不少同學認為不公平,「為何今年畢業的學長姐比較幸運,明年畢業的人就活該,要多花一年實習?」
這名男同學指出,現制醫學系畢業可直接成為住院醫師,但明年起卻得比學長姐晚一年,且他完成「一般醫學訓練」後,接著要入伍服役,等於晚了兩年才能行醫。
面對明年應屆畢業生的反彈,石崇良指出,目前想當外科醫師只要實習三年,就可以行醫賺錢,新制實施後得花四年,少賺一年的錢,學生不滿意他可以理解,但多一年的「一般醫學訓練」有其必要性。
他舉例,若眼科醫師只看眼睛,不管病患有無糖尿病、心臟病;耳鼻喉科醫師只關心病人喉嚨發炎,不在乎病患是否罹患新型流感,這樣過於專科化,恐導致醫療糾紛愈來愈多。
衛生署統計,十年前,每年進入鑑定程序的醫療糾紛約一百件,現在高達六百多件,且都是進入司法判決的重傷或死亡案件,究其原因,除了病人爭取權利的意識抬頭,與醫師太過專門、不懂得觸類旁通也有關係。
人間福報 2010/12/27
今年起 醫學畢業生多實習一年
為加強醫師臨床訓練,衛生署決定七月開始實施醫學新制,今年的醫學系畢業生須多接受一年「一般醫學訓練」,在內外婦兒等科和社區服務。衛生署強調如此可讓醫學訓練更完整,但可能會延後一年才能取得專科醫師證書。
今年醫學系畢業生約一千四百多人,除了畢業後須接受一年的一般醫學訓練,今年四月將參加首次舉辦「臨床測驗」模擬考試,由「假病人」考驗臨床反應。
衛生署醫事處長石崇良表示,今年七月起,醫學系畢業生開始實施「一年期醫師畢業後一般醫學訓練計畫」( PGY)。包括四個月內科、兩個月外科、一個月兒科、一個月婦科及兩個月社區服務,社區服務是到小型醫院、地區醫院與病患接觸。衛生署規畫,醫學系仍是七年制,應屆生畢業後可參加考試取得醫師證書並進行PGY後,才能參加其他專科訓練。
長庚醫學院教學部主任、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李石增指出,二○○三年SARS期間,部分醫師因基礎訓練不足,治療病患時本身也遭到感染,各界覺得有必要強化醫學訓練。 但他也指出,今年下半年,各大醫院專科可能面臨住院醫師找不到人的空窗期,衛生署應提早因應,以免影響臨床醫療品質。
中國時報 2011/01/03 張翠芬
2011年1月3日 星期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