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生命走到盡頭,卻縈繞於耳、不曾忘懷的旋律?永平扶輪社的一位社友古小姐,是身心障礙者藝文推廣協會的粉絲,得知罹癌的前後,她都沉浸在視障音樂家的悠揚樂曲中,細細品味黑暗世界的音符。去年底,病情惡化,醫師告知只能存活三個月,她更舉辦「音樂告別餐會」,邀親友分享視障音樂家的樂聲。
古小姐幼時有個夢,希望成為歌手,卻未能達成。她知道協會在走一條獨特的路,要為身障、尤其是視障藝文者圓夢;這些能站上音樂廳售票演出的視障音樂家,的確有精湛功力,所以,古小姐義無反顧的成為支持者,並在得知將不久於人世後,捐出十萬元,此舉讓協會秘書長朱萬花深受感動,讓她不再因為推廣困難和募款不足的無力,萌生放棄經營的念頭。
朱萬花說,協會存在的最大難題在於「屬性不受到社會認同」,例如視障者從事按摩很容易,為什麼要當音樂家?而且視障者練團不易,若在外租用練團室,視障者必須自行熟悉路線,每換一個地點,就要大費周章地準備,但視障者也有夢,協會提供了圓夢機會,不希望總以利益和資源面去考量身障者的路該怎麼走。
有了經營、推廣的決心,令朱萬花擔憂的事還有一件:「年輕視障音樂家的銜接出現斷層。」她說:「歌手蕭煌奇是從我們這裡發跡的,比六十五年次的他還年長的音樂家很多,可是比他小,如二十歲的音樂家卻過於稀少,對藝文推廣不是好事。」
她指出,啟明學校的轉型令人頭疼,近年啟明改收多重障別視障生,讓合併智能障礙、肢障的盲生增加了,單純的盲生回到一般學校就讀,資源因共享而驟降,不僅專修音樂的人變少,學長學弟制的帶領學習也消失,環境的阻礙大幅增加,「未來會很不好過!」
「視障藝文」要活絡,須靠教育、社會認同和卓越成果三方齊下,協會目前只能在成果上努力,未來發展值得關注。
人間福報 2011/1/1 李祖翔
2011年1月2日 星期日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