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料視障者不易,政府通常會為他們安排「按摩」一職;重症者需要全天候陪伴,因此家長認為,他們只要待在機構或家中即可,但視障團體和自立協會要爭取「本屬為人的基本權益」,那心智障礙者呢?
自從推廣「自立支持性就業」後,育成社會福利基金會的「孩子」就愈來愈快樂了!從現在起,就業訓練不再因為評估他們應該做什麼,才加以訓練,而是他們對什麼感興趣,機構就輔導什麼。換句話說,他們能夠享受到自立的滋味,但他們的就業環境,真的能夠允許他們如此發展嗎?
育成基金會執行長賴光蘭說,心障者「就業社區化」後,工作方面有了眉目,包括就業輔導員協助、政府制定進用身心障者的政策、最低工資提高,加上景氣逐漸回升,照理說,工作機會不少,可惜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企業設立的進入門檻相對提高,雇用心障者有專長限制,工作時數甚至低到一周一至兩次,因此,心障者還是找不到工作。
另外,自九十七年起,政府將庇護工場從勞政、社政上分開,給了工場生存機會,但對「庇護」的定義卻含糊不清,各種工場的規模、福利、經費、人數都不同,政府在補助與限制上,反造成生存受阻;工場本身行銷也吃力、收入有限,政府優先採購方案卻使受惠者擴及所有障別,導致心障因資源分割,造成資源不足。
賴光蘭更指出,去年募款足足少了一半,政府委辦的社區化就業,自籌款增加,承接計畫後的收入降低,而基金會也考慮到,病友不能等到募完款才服務,決定接下南港養護中心,卻因照顧人力少、養護金額不能提高,壓得基金會喘不過氣。「憨兒和父母雙老化」的議題在延燒,新年對育成而言,備受挑戰。
「幸好,社會對我們的接納度變高了,這是唯一能持續服務的強心劑!」賴光蘭說,現在社區和便利商店都釋出善意,協同尋找走失、報案,讓家長覺得台灣人多了愛心,也願意改變成見、走出去,這同樣激起育成繼續經營的鬥志。
人間福報 2011/1/1 李祖翔
2011年1月2日 星期日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