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過近10年的演進之後,金磚四國(BRIC)已由一個財經名詞轉變為政治實體。這樣的發展或許是始料未及,但是在集全球寵愛於一身的客觀環境下,卻為必然的結果。
BRIC一詞是高盛資產管理部董事長歐尼爾於2001年所提出的,其本意是指四大新興經濟體巴西、俄羅斯、印度與中國發展潛力雄厚,將成為帶動全球經濟成長的主力。根據歐尼爾自述,當初為了替這四國取一個響亮的名稱,於是就他們的英文字首進行排列組合,一度考慮使用CRIB(牛欄),後來才因BRIC發音與磚塊(BRICK)相近而決定使用。
BRIC一經發表,立刻受到華爾街與全球投資人的熱烈擁護(中文將其翻譯為金磚四國更有畫龍點睛之妙)。於是,金磚四國在國際經濟、市場與政治上的影響力也告大增,尤其是在金融風暴之後,更是成為全球經濟的中流砥柱。
在BRIC後,國際投資界陸續推出如靈貓十六國、視窗五國與未來十一國等名詞,目的無他,只為希望能具有如金磚四國的吸金魅力。簡單地說,就是希望能夠成為下一塊金磚。
BRIC的政治實體化源自於2009年在俄羅斯召開的金磚四國高峰會,會中四國領袖同意建立BRIC合作機制,加強與新興國家的合作,擴大在國際間的政經影響力。從此,BRIC的概念不再是巴西等四大新興經濟體,而是成為一個新興國家的金磚俱樂部。
金磚俱樂部的第一個新成員是南非。去年底,中國正式邀請南非參加今年4月的BRIC高峰會。能夠成為BRIC的一員,代表身價提升,南非當然是喜不自勝,然而也引起多方爭議。最主要的是南非儘管是非洲最大經濟體,但是其經濟成長腳步卻遠不及金磚四國。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的估計,南非2010 年經濟成長率只有3%,低於俄羅斯的4%,而俄羅斯的水準卻是這四國中最低的。
歐尼爾也頗不以為然。他認為墨西哥、韓國、印尼與土耳其都比南非有資格成為下一塊金磚(請注意,這四國的英文字首排列為MKIT,有可能就是下一個BRIC)。
南非的加入也造成一個困擾,即是BRIC自此之後是否要改為BRICSA,或是BRICS,若是後者還算簡單,不過若是前者,解釋起來恐怕就要多費一些唇舌(當然,就中文來說沒有問題,不過就是金磚四國改為金磚五國罷了)。
歐尼爾表示,他當初創造BRIC此一名詞時,根本不曾想到日後會變成一個政治俱樂部,與他的初衷完全不同。然而,在全球資金瘋狂追捧下,這樣的結果有其必然性,而且可以預見此一俱樂部的規模與影響力還會繼續擴大。
工商時報 2011/01/14 王曉伯
2011年1月15日 星期六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