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開始,可能很多家長也開始擔心孩子在家整天上網。教育部曾做過統計,平常一個禮拜上網時數約十五個小時的中小學生,到了長假期,時間則增長為一個禮拜二十四個小時,成長了五成;所以,在輕鬆快樂的年假裡頭,孩子沉迷上網,恐怕是很多家庭正要面對的大考驗。
近日美國一名單親媽媽莫莎特(Susan Maushart)在她新書《斷線的冬天》(The Winter of Our Disconnect)中,詳述自己和三個孩子一同實驗「斷線」的過程。就像很多家有青春兒的家長一樣,莫莎特驚覺三個小孩沉迷於手機和網路等現代科技產品裡,每天一定要上「臉書」更新網頁,隨時在傳簡訊,還要一邊聽音樂才能寫功課,這不是她樂見的狀況;於是,莫莎特和子女約法三章,嚴格執行半年的戒除電子科技癮「實驗」。
這個實驗是指在家裡不上網。莫莎特說,這段「斷線」的時光讓她和三個孩子重拾簡單的生活小樂趣,家人會一起下棋、看書、翻看老照片、聽音樂、聚餐,而不是各自去上網或者聽iPod。半年實驗下來,原本整天看電視、打電玩的兒子,因不上線,多了很多時間,去學吹薩克斯風,意外發掘了對音樂的興趣,上大學後決定專攻音樂。
對很多家庭來講,這樣的實驗宛如天方夜譚,要孩子在家裡半年不上網很難,做父母的自己,又何嘗很容易辦到呢?很多家庭一人一支手機,一人一台筆電,一人一個iPod,甚至於電視也是一個房間一台。回到家裡,大家還是鑽到自己的手機、電腦、電玩裡頭,又如何建立家人間的親密關係?又怎麼能讓家人感受到「家」是個不一樣的特殊場域呢?因為每個人埋首於三C科技世界的家,也不過是辦公室、教室、各種室外活動的延伸。
莫莎特說,一般家庭可能很難做到斷線半年,不過,或許可以考慮定期為之,例如一個禮拜一次,在斷線時間,全家都不上網,勻出時間相處。莫莎特還提醒父母,不要讓孩子認為斷線時間是種處罰,而要讓他們覺得這是個很酷的特別活動,讓孩子期待這樣的時段。
調查機構「諾普世界」曾針對全球三十個國家和地區,進行一個所謂文化指標調查,調查項目包括上網時間和閱讀時間等。每個禮拜平均花十二. 六小時上網的台灣,上網時間高居世界第一;在閱讀這個項目,台灣人平均一個禮拜閱讀五個小時,在受調查國家中,居倒數第三。根據這項調查,台灣人花在上網的時間是閱讀時間的二.五二倍;而《遠見》雜誌在二○一○年的調查則顯示,台灣每位民眾,每個禮拜花花七.四個小時上網,二.七個小時閱讀,台灣人上網時間是閱讀時間的二.七倍。
據資策會曾做過的一項調查顯示,台灣的民眾在家上網的比率達四四.六%,顯示台灣人很愛在家裡上網。許多家長擔心孩子沉迷網路,想要用各種辦法抑制孩子的上網時間,例如曾有人設計電腦上網時間控制器軟體,把軟體灌入電腦後,家長可以設定電腦使用多久(例如一次使用五十分鐘)、必須休息多久(例如十分鐘)、幾點以後電腦即無法使用等等。設定後,電腦就會依設定的時間運作,該休息的時候、過了使用時段之後,螢幕畫面變黑強迫休息。也有親子專家建議,孩子未成年前,電腦應置放於家庭的公共區域裡,避免孩子關在房間裡,成天上網。
當電視日益普及時,出現了所謂的「沙發馬鈴薯」,指那些整天坐在沙發上看電視動也不動的懶人;在如今的網路世界裡,則有了許多掛在網路上不跟人來往的宅男宅女;如果一個家庭裡,每個人都個別地活在網路世界裡,交流與互動愈來愈少,這的確是個令人憂心的趨勢。無論是採用莫莎特的「家庭斷線日」法,還是給電腦裝上自動斷線軟體,或是全家共用電腦,目的都是為了讓家人、特別是孩子不要成天掛網,因為這不但浪費時間、影響視力和健康,也會讓家人之間日漸疏遠。而這些策略要有效果,首先是做家長的自己在家裡也要放下手機和電腦、離開網路,願意花時間和心思陪伴小孩、營造家庭氣氛。
中國時報 2011/01/23 社論
2011年1月23日 星期日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