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26日 星期六

兒童遊戲治療 我玩故我在

第一次看到小真(化名)是她大班的時候,在某次團體課中,不論我怎麼邀請她玩遊戲,或問她問題,她總是低頭不說話,沒有眼神接觸,也沒有情緒反應,有時甚至會自己轉圈圈,像一個音樂娃娃。

詢問小真的媽媽關於小真的情況,她說:「小真在外面都是這樣,不說話、不理人,但在家裡,會與妹妹玩或吵架,脾氣也很固執,不順她的意,她就會哭鬧。曾經帶她到醫院去做心理評估,她不做測驗、不理人,醫師評估她是自閉症。」於是我幫小真另外安排個別心理治療。

小真第一次到治療室時,相當抗拒。進治療室後,雖然坐在小椅子上,但一動也不動,眼睛仍會在治療室裡搜尋,我發現小真多次將眼神停留在繪本區中,於是我走到櫃子邊拿起繪本。

我看到小真的眼睛彎成了下弦月,嘴角露出微笑,主動地靠近我,與我眼神有了交集,並害羞地問我:「這是什麼呀?」我反問小真:「那你告訴老師,這本書叫什麼呢?」小真看著封面回答:「啊!這個我早就會唸了,是《窗外送來的禮物》。」

我說:「小真,妳真厲害,會唸國字而且還說對了書名,那要不要一起來看呀?」小真靦腆地點點頭。

這是關係建立的開始,也是心理治療的開始。之後,小真會主動進入治療室,不會哭鬧,也邀請我一同玩扮家家酒、角色扮演、畫畫等。

其實,小真的先天氣質較為退縮、適應性低,不懂得與人互動,所以只好用她的方法來因應外在世界。治療約半年後,小真一年級了,與人互動可以有眼神的交集,也會與其他小朋友一起玩遊戲。

語言,是成人用來溝通的方式。但在兒童的世界中,「遊戲」才是他們溝通的媒介,因為兒童很難用語言表達他們複雜的情緒感受或想法。所以,兒童在遊戲中,較能用最自然的方式來表達及揭露自己的情感、想法與經驗。

所謂「遊戲治療」就是藉此原理,將治療的元素加入遊戲情境中,協助兒童與治療者建立良好互動關係。讓治療者藉由反應性或同理心技巧來了解兒童,處理孩子的問題。

自由時報 2011/02/26 黃欣妏 桃園市振生醫院心理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