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6日 星期三

安居又樂業 人口自然增增日上

出生率下降及人口外移是高雄市人口減少的兩大原因,其背後的關鍵則是經濟課題,唯有景氣復甦才能恢復生機盎然、人聲鼎沸的榮景。

台灣出生率下降已經成為社會的重要議題,很多研究指出出生率低迷除了晚婚、價值觀改變外,更重要的因素是經濟前景不明,讓青壯族群「不敢生」。

人口外移則主要出現在青壯族群,離鄉背井無非為了找工作、謀出路,就業人口「以腳投票」。青壯族群不斷外移,又使得高雄市的出生率更惡化,陷入惡性循環。

高雄市在民國五十年代曾吸引大批外縣市人口移入,平均每年增加二%,當時加工區陸續成立,農村人口往高雄市遷移,南部縣市出現往高雄集中的移民潮。

近年來則因為產業外移,高雄市失業率偏高,伴隨著出生率低、人口外移高的後遺症。

兩百多年前馬爾薩斯提出「人口論」,擔憂人口增加會耗盡有限資源,如今人類的生產力大幅提高,人口增加反而有帶動經濟的效果,人一天所需的吃、穿、用,人一生從搖籃到墳墓,無一不是商機。即使中央統籌分配稅款的多寡,也隱含「數人頭」的機制。

市府誓言打造高雄市成為宜居城市,除了好山好水外,還要「好賺食」,不只「安居」更要「樂業」,人口增減是檢驗城市宜居與否的指標之一。

自由時報 2011/04/05 侯承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