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東溫州同鄉會幾名負責人看望多位七、八十歲的溫州籍長者,回來後「心裡很不舒服」,原因是這些老人家的子女明明都有房子、也有積蓄,卻獨居或住在養老院,「孤苦伶仃」。會長黃根弟說:「華人子女的孝道觀念似乎出了問題」。
聯邦老人局(Administration on Aging)把65歲以上的人定義為耆老。紐約越棉寮社區中心主任鄭石很早就對紐約華裔老人受虐情況進行過研究。他認為,美國華人家庭的矛盾和衝突相當普遍。如果耆老在年齡很大時才來美國,具有中國思維,但他們很早就來到美國的子女「早就美國化了」,兩者對問題的看法自然不同。
社區人士指出,華裔長者對待孝道的態度大致分為兩類。第一類是「老移民」。他們在美國生活多年後,了解美國人的孝道觀念,對子女是否敬孝並不在乎。第二類是那些「老年新移民」。他們在老年後隨子女移民來美,原想把孫子帶大後留在子女家裡養老,不料孫子長大後,子女卻對他們「惡言惡語」,甚至把他們「趕出家門」,讓這些沒有思想準備的長者頓時無所適從。
紐約大學社會工作學教授盧又華博士指出,中國的傳統孝道在美國已經發生很大變化。在中國生活大半輩子的耆老會發現,早年來美的子女已經變得「不中不西」,孫輩們已是美國人,「子女們要求父母做出改變,以適應美國社會」。她認為,中國孝道是付出,而美國文化是索取,兩者矛盾。因此,她建議華裔長者不妨放棄「與子女住在一起」的觀念,應利用美國優良的社會福利,學會獨立生活,以便安度晚年。
子媳不孝母親返國
研究防止虐待耆老多年的鄭石遇到許多華裔老人被虐待的案件。他說,給他印象最深的是一個康州華裔婦女的案件。這名婦女的兒子媳婦都是高級知識分子,兒子是大學教授,媳婦是醫師,但對母親不孝,母親最後離家出走,獨自返回中國。
他說,老人從中國來美是幫助兒子帶孫子。但因為個子瘦小、身體羸弱,抱不動孫子。兒子媳婦看到母親幫不上忙,就想把母親趕走,但母親表示「自己走」。她打算從康州步行走到紐約曼哈坦的中國總領事館,但沒走多遠就暈倒在路上。當地政府發現老人後,就開車將老人送到中領館。
中領館也無法照顧這樣的老人,就和越棉寮社區服務中心聯繫,希望他們接手處理。「我們給她的兒子媳婦打電話,他們說沒有地方住」。鄭石找到華埠的旅館老闆蘇煥光,後者拿出一個房間讓她免費住了一個多月。「我們覺得這樣下去不是辦法,就出錢給她買張到上海的機票,送她回國了」。
紐約市法拉盛福壽老人中心主任王能也時常聽到「子女不孝」的故事。曾有華裔長者來美幫助女兒帶孩子,金融危機發生後,還把自己的養老金拿出來支持女兒女婿。但是,外孫女上學後,女兒開始嫌棄老人,逼迫老人回中國,並說不會還錢,因為「還不出來」。
他說,兩岸三地對養兒防老的想法不盡相同。持有這個想法的大陸人比較多,台灣和香港的要少一些。盧又華也說,來自兩岸三地華人家庭不同。例如,台灣經濟起飛較早,家庭比較富裕,孩子畢業後留在美國,家庭還寄錢給子女買房子。等到他們退休後,才來美國養老。而一些大陸老人完全依靠子女,結果就不一樣。
中國父母美國子女
盧又華也提到中美文化的不同。美國文化強調個人獨立自主,自我發展;而華人以家庭為單元來處理人際關係,包括父母、配偶和子女,為了家庭利益甚至犧牲個人。例如,有的華裔婦女為了照顧家庭,放棄個人的發展,被西方人認為「病態」,沒有健康的自我。她說,這種犧牲自我的事情在華人家庭很常見。例如,有的妹妹為了支持哥哥留學,放棄自己的學業,打工掙錢養家,「西方人會認為這是不健康的」。在美國的文化觀念裡,每個人要先發展自己,發展後再幫助別人。
由於中、美文化差異較大,華人家庭的孩子就只能在夾縫中生存。「家庭裡是中國文化,學校和公司裡又是美國文化」。這些華人子女處在兩種文化的衝突當中。有的子女無法適應,內心充滿痛苦,甚至割腕自殺。
她在臨床上看到許多華人不適應美國文化而產生的心理問題。有人割腕自殺後,家庭問題才暴露出來。有的父母是大陸新移民,子女生活壓力很大。同時,兒子媳婦來自不同的家庭,有的甚至是非華裔,發生衝突不可避免。另外,家庭裡的西化程度也不一樣,互相之間也會產生矛盾。
鄭石指出,子女希望老人家來美照顧自己的孩子,但一些華裔長者在中國長大,過慣了窮日子,看不慣「浪費一塊錢」,教育下一代的方法與子女不同。中國老人與美國子女發生衝突的情況「滿普遍」。
他說,中國人講究孝道,但是美國生活緊張,新移民更是如此,兒女有時兩頭不能兼顧。同時,兒女本身也有自己的困難,如在主流社會遇到挫折,甚至失業。「兒女兩頭不討好,只有責任,沒有權利」。兒女有時失控,變得脾氣壞,就不講孝道了。
適應美國孝道變化
王能表示,不能認為把父母送進養老院就不好。子女把父母送進養老院,可能是新移民需要外出工作,經濟壓力大。有些長輩生病,現在有機構可以照顧,送過去對子女是個幫助。但是,「子女要三不五時地去看望父母」。
不過,有的子女需要老人家帶孩子,就對父母很孝順,因為父母「尚存剩餘價值」。但是,一旦不需要老人家了,子女就開始嫌棄。「其實,想到小時候把子女帶大,又幫助子女帶孩子,現在無用了被子女拋棄,長輩們心裡會很難受」。
父母也要理解子女的難處。他們在外邊受到委屈,如被老闆或同事欺負,心裡很氣憤,卻無處發洩。剛回家吃飯,父母就抱怨「菜咬不動」,兒子也許就火了,說出「吃不動就不要吃」的話來。他認為,移民是一個過程,大家都要重新開始。有的老人過去在家裡是老大,一言九鼎,但是來到美國後,感到自己什麼都不是,會有失落感。
他說,一名長者經常來老人中心活動,向他抱怨女兒不給他買麵包吃。他向這位長者的女兒問及此事。女兒回答,他們不住在華人社區,她在曼哈坦上班,下班後就在住家附近買麵包,但是老人家「要吃中國麵包店的麵包,外國麵包不好吃」。他認為,能夠成為父母與子女,也是人生的緣分。子女和父母雙方都要互相體諒。
在布碌崙八大道老人中心做了18年義工的伍銳說,他1977年從廣東台山移民來美,現在三個兒子和兩個女兒全在美國,都成家立業,他們夫妻兩人獨立生活。今年88歲的他表示,「子女對我們很孝順」。
他的經驗是「不要與子女多羅嗦」。他說,孩子們上了一天班,身心疲憊,回到家裡就想休息一下。但是,父母在家裡帶孫子,憋了一天,看到孩子回來就想講話,「這樣,一講就會吵起來」。
美國孝道倫理互惠
隨著美國逐漸進入老齡社會,養老成為美國人普遍關心的問題。「紐約時報」專門開設「新晚年」(New Old Age)欄目,請有關專家解答讀者的疑問。2010年2月26日,該報發表波士頓一名讀者的來信和專家的回信。回信稱,美國有關孝道(filial responsibility)的法律可以追溯至古羅馬,該法認為「子女有責任照顧父母」,把孝道視為倫理(ethics)和互惠 (reciprocity):「在你小時候,你的父母照顧你;現在作為回報,你要照顧他們」。
這名讀者來信問:當保險公司或政府部門支付耆老的照顧費用後,然後向其成年子女及其家庭要求補償時,成年子女應該怎麼辦?專家回答說,讀者問的就是「孝道」。專家專出,這件事無關保險公司,而與州政府有關。有關孝道的法律相當普遍。在1950年代,美國45個州和聯邦政府都有相應的法律條文。但是,在新政(New Deal)期間,「社會保險法」通過和「由政府而不是家庭承擔責任」的概念開始占上風後,孝道法律逐漸淡化了。
目前,美國仍然有28個州保持孝道法律。在華人居民較多州內,加州有孝道法,而紐約、德州及伊利諾州則沒有這樣的法律。在這些實施該法律的州中,其中16個州進行民事處罰。「如果你不贍養父母,他們會追查你的財產和收入」。在實施孝道刑事處罰的八個州中,違反孝道者可能會被送進監獄。民事和刑事兩種方法都採用的州有四個。在麻州,「不合理地忽視」(unreasonably neglects)支持貧窮和無法照顧自己的父母,將會面臨一年監禁和200 元罰款。但是,專家表示,孝道法律很少被強制執行。在保持孝道法律的28個州中,11個州從來沒有用過此法律。
另外,法規也允許在一定情況下子女不需實行孝道。例如,如果子女無力支持父母、執行法律會使他們破產時,他們可以免除責任。又例如,假如父母在子女兒童期間棄養子女,子女沒有互惠責任在成年後贍養父母。法律規定,如果父母對孩子做了什麼錯事,即法律上稱為「髒手」(unclean hands),那麼子女可以不盡孝道。
盧又華認為,盡孝應是付出,而不是索取。不過,一些華人子女學到的是只想索取的美國文化。例如,有了房子還想要大房子,有了錢還想要更多的錢,而不是給予,貪婪導致美國的金融危機。「他們學會美國文化,卻沒有留住中國文化」。有的父母不鼓勵子女講中文,不覺得孝道是個問題。「有一天,他們的子女對他們不好時,他們才會覺醒」。
獨立生活是件好事
盧又華說,美國長大的華人子女已經西化,一心想過自己的小日子。他們幫助父母申請社會補助金(SSI),把父母送進老人公寓,認為對父母已經盡責了。但是,老人的感覺卻不好,好像被遺棄了。「實際上,他們想和子女住在一起,一家團圓,享受天倫之樂」。也有耆老比較獨立,覺得這樣生活不錯。
她說,這些在美國接受教育的子女總是希望自己的父母變成真正的美國父母,自己能夠獨立生活,而不是和自己住在一起的中國父母。有的兒女也有痛苦,生活壓力太大,想盡孝但做不到。「但是,許多老人感到獨立很難」。她說,如果父母兩人生活在一起還好些,如果只剩一個人就很慘。
有的中國老人能夠適應變化,到老年班學習英語,認識一些老年朋友,逐漸獨立。在子女搬到其他州生活後,他們也不隨著搬走,而是留在當地生活,和朋友跳舞、上課、打麻將等。她認為,美國政府對老人很好,他們不能自理還可以請家庭護理,幫助打掃衛生和做飯,完全可以獨立。
鄭石認為,美國華人多少都會受到美國文化的影響,不然不能生存。但是,其出發點要讓父母可以接受。美國人講求隱私,因此許多年輕人不願意和父母住在一起,「分開不一定不好」。但是,子女要把父母安排好。有的父母患上慢性病,而子女又要工作,不可能每天照顧老人。「如果送老人去養老院,子女要經常去探望」。
孝道是件自然的事情。現在華人家庭最大問題是,父母和子女互相不理解對方的難處,看不到對方的困難。老人看不到美國與中國的不同,子女也看不到父母照顧孫輩的辛勞。在中國,父母生病,兄弟姐妹可以輪流照顧,分擔壓力。在美國,這種情況很少。他聽說,中國的孝道傳統也發生變化,許多年輕人在外邊闖蕩,也是無暇照顧父母。
聯邦孝法遙遙無期
紐約時報的「新晚年」欄目主持人認為,孝道法律也受到批評。法律雜誌的有關文章已經引起很多爭議,如法律很難管理,涉及到官僚體制和較高費用。專家問:是否應該有個聯邦孝道法或者供所有州採用的示範法?答案是,爭論仍在進行,但「我遇到的所有案例都是支持這個想法」。
王能說,華人信奉家醜不可外揚。如果老人與子女發生孝道上的矛盾,一般是請教會、同鄉會、親戚朋友解決。「他們一般不通過法律途徑解決」。
紐約華裔律師劉瑛表示,她也遇到過一些華裔長者「要求子女撫養父母」的官司。但是,紐約州沒有這樣的法律,「我們只能報以同情,但是無法幫助他們解決這個困難」。
但是,爭奪老人遺產的官司時常發生。她說,從打官司上來講,如果老人有錢還比較好辦,如果比較窮就會很麻煩。她舉例說,有的華裔耆老回中國養老,因為比較有錢,侄子願意侍候在側。她建議「事先把委託書辦好」。如果沒有,將來老人家去世,當地政府就會參與處理財產分配。
比較容易產生問題的是那些再婚的長者。她說,華人新移民再婚的比較多。如果雙方前次婚姻中都有孩子,雙方再婚後,遺產分配就會很複雜。有的有血緣關係,有的沒有血緣關係。繼子女想要繼父的財產,牽涉到許多法律。「如果遺產都是現金還比較好分,如果財產是房子就比較麻煩。房子按照百分比分配,兒子占百分之幾,女兒有百分之幾,一棟房子被畫成好幾份」。
服務組織老人幫手
一個月前,一對住在新州的華裔老人給周刊寫信,講述自己的故事。原來,老人多年前來美幫助子女帶孫子。不料孫子長大後,孩子卻要他們「回中國去」。但是,已經習慣美國生活的老人想留在美國,又不知道如何申請老人公寓,因為當地沒有華人創辦的老人服務中心。
在紐約,幾個主要的華人社區都有服務華人的機構,為當地華人提供服務。以發展最快的布碌崙南區的老人中心為例,從1993年以來,布碌崙華人協會已經創辦四個老人中心,分別位於8大道、6大道、U大道和班森賀。布碌崙華人協會文宣主任沈懷之說,新移民非常需要像華人協會這樣的組織。
他說,華人協會幫助老人申請綠卡延期、政府房屋、入籍、補習英語、填表。如果他們遇到緊急困難,如住房失火,房東不管,協會可以找市議員、教會或慈善組織解決。入籍後,協會幫他們申請社會補助金、食品券等,「這些申請我們可以全部做」。這些老人中心還為老人供應每周五天的午餐,在午餐時間期間用粵語為老人讀報紙。老人中心定期舉辦健康、教育、文化活動及講座等,如樂曲班、中國民族舞、社交舞、健康舞、電腦班等。四個老人中心平均每天服務600多名華裔老人。
伍銳說,在布碌崙8大道和日落公園附近,過去的華裔老人只是幾個廣東移民,現在則是以福州移民為主,還有一些大陸其他省份的人。他透露,這裡的老人在大陸多半是農民,教育程度低。「他們英語不好,只能在華人圈子裡活動」。有的子女把父母申請來美,希望父母帶孩子。「孩子長大後,他們再把父母往外趕」。中心幫助他們申請政府公寓,「八、九十歲的老人家身體差了,才進老人院」。
華人社區的老人中心都有入籍英語班,教入籍英語。一名提供入籍服務的華人表示,許多華裔老人把入籍當作人生的最大目標,因為一旦入籍,錢和房子都來了。雖然一些老頭老太中文「大字不識一斗」,但是通過死記硬背英文答案,也能順利入籍。
政府福利獨立基礎
盧又華認為,有的華裔老人甚至不知道附近有老人中心,因為孩子沒有教會父母獨立。華裔老人要懂得正確使用美國的福利,華裔子女也應該幫助父母建立他們自己的生活圈。
王能認為,在美國,吃與住是最大的問題。在紐約這樣的大城市,公共交通很方便。因此,不會開車的長者完全可以獨立。他說,有的長者不願去養老院,實際上「去養老院並不容易,要符合許多條件」。
他指出,華裔長者不要有養兒防老的思想,最好是獨立自主。美國政府提供的照顧比較好。在紐約州,只要有綠卡,可以申請健康援助(Medicaid,俗稱白卡)。住滿五年,可以申請糧食券(food stamp)。如果是公民,可以享受社安補助金(SSI),「有了這些生活保障,老人不會成為子女的負擔」。
沈懷之說,華裔老人應該申請老人公寓,因為公寓租金只是住戶收入的三分之一。「如果是月入600元,房租就是200元」。而且,老人公寓很舒服,多是一房一廳,另有廚房和廁所。「這些老人生病有白卡,看病不要錢,買藥不要錢」。不過,州政府一年要花幾十億,是州政府的一大開支。
福利濫用帶來問題
社區人士透露,有的老人申請政府福利不僅解決自己的生活問題,而且還可以支持子女。有的子女收入低,就希望父母能夠入籍,拿到生活補助金(SSI)、社會安全金(SSA)、房屋補助和糧食券。實際上,老人根本用不到。「他們把用不到的錢交給子女,子女對他們就好了」。有的福建老人甚至把「省下的錢寄回國,在家鄉蓋房子」。
按照規定,申請聯邦政府醫療補助必須是低收入者,個人的銀行存款不能超過2000元,夫妻兩人的存款不能超過3000元。但是,有人為了拿到政府福利,就去作假。「弄虛作假對真正的窮人並不公平」。
隨著嬰兒潮時代的人逐漸進入老人階段,美國老人人口也日漸增加。老人局網站(www.aoa.gov)統計資料顯示,在2000年,美國老人人口是3500 萬;到了2010年,老人人口達到4000萬,比十年前增加15%。該局估計,至2020年,美國老人人口的增長率是36%,達到5500萬人。
耆老人口的增加,不僅給家庭帶來壓力,而且也給各級政府帶來經濟和政治壓力。聯邦政府靠借債維持運轉,聯邦赤字已達兩兆元,而且每天都在增加。目前,美國經濟尚未復甦,失業率居高不下,醫療照顧(Medicare)和醫療補助(Medicaid)開支日增,政府不堪重負。因此,有關削減耆老福利的傳聞時有所聞。有人估計,享受美國政府福利的耆老可能要面臨困境。
沈懷之認為,美國政府破產的原因之一是福利太多,政府醫療開支太大。移民美國已經30年的他認為,雷根政府時期的美國最好,銀行利息是10%,錢還算錢。柯林頓時期也不錯,經濟發展很好。但是,布希總統八年做壞了。「我是共和黨,當時投票支持他,現在很後悔」。
世界新聞網
2011年5月8日 星期日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