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30日 星期六

不必通吃整條魚:ARM模式為何威脅英特爾?


晶片界的大霸主英特爾,對上提供設計藍圖的小鮑司ARM,未來市場大餅,卻可能被ARM搶走……。

如果說,微處理器,是所有電子產品運行的心臟。ARM,就是這顆心臟的藍圖設計師。

ARM位居在所有半導體供應鏈的最上端,IC設計公司就是它的客戶,ARM把它的微處理器設計藍圖賣給IC設計公司,例如聯發科。ARM再協助聯發科,開發出符合自己需求的微處理器。


「這就像是蓋房子,ARM賣的是一個房子的基本設計藍圖。但IC設計公司買了這個藍圖後,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在這個房子裏,要設計幾個房間?廁所、餐廳要多大?都可以重新修改。」ARM市場行銷部協理戴重任(Steve Taylor)形容。

ARM透過賣藍圖給IC設計公司,收取授權金,等到IC設計公司賣出根據藍圖所設計、生產出來的晶片之後,每賣出一顆晶片,就要付給ARM每一顆晶片的專利費,大約是每顆晶片售價的百分比來計算。

優勢一:只賣設計 收專利費,不用負擔製造與銷售

這樣的經營模式,讓ARM成為賣腦袋的公司,因此才能夠以1900人的規模,同時服務750家的簽約合作授權公司,進行一千個以上的晶片開發計劃。

透過授權,代表ARM也依賴客戶,因此ARM模式最大挑戰來自兩個地方:一是如何不讓客戶變成互相競爭的對手,從而減低與ARM合作的意願;二是如何不讓客戶感覺,ARM從客戶身上拿到過多的利潤。

以1996年諾基亞採用德儀、ARM的解決方案,大獲成功為例,「當年德儀,就不希望我們再跟別的手機晶片供應商合作。」ARM總裁都鐸·布朗(Tudor Brown)說。


優勢二:跨界應用 家電到手機,都適用它的設計


但如果ARM不擴大合作,就不可能成長,因此婉拒德儀要求.ARM要做的事,就是讓市場的餅越來越大,讓客戶的商機不虞匱乏。

現在的ARM,從單價不到一美元的家電專用微處理器,到每顆兩百美元以上的伺服器用微處理器,都提出解決方案,讓客戶的商機變大,也才能造就ARM幾乎在人類生活中,無所不在的隱形晶片帝國。

再者,就是敏感的授權金及晶片專利費。以ARM最強的智慧手機晶片為例,每支智慧手機使用了五至六顆ARM架構晶片,一顆晶片的專利費僅新台幣兩元多至四元,數字小到讓IC設計公司沒感覺。

相較于英特爾的經營模式,從矽智慧財產、設計、製造、封測到銷售一手包辦,幾乎是整條魚都吃下肚。

攤開英特爾去年財報,靠著賣晶片的英特爾,高階個人電腦處理器每顆售價就要新台幣萬元起跳,毛利率高達65%,但因為背後龐大的營業費用,包括管理、研發、銷售成本,淨利率為26.27%。

但只吃魚頭,靠著賣頭腦的ARM,毛利率只有26.3%,但淨利率21.14%,英特爾將所有半導體供應鏈從魚頭、魚肚到魚尾全都吃下,也只比ARM多賺不到6個百分點,ARM架構的應用範圍,卻比英特爾廣得多。

論獲利能力,它不輸英特爾;論前景,它未來看好,這正是資本市場給予的高度評價,讓它平均每位員工創造的市值是英特爾5.2倍的原因。

優勢三:省電思維 搭上移動裝置時代,前景看好

晨星半導體董事長梁公偉分析,現在的英特爾已經把ARM當成頭號敵人在觀察,因為整個科技產業的發展,已經朝向移動裝置時代,在這個戰場,英特爾已經不具備優勢。

「這不是英特爾的錯,過去英特爾在個人電腦市場就已忙不完了,ARM是從手機市場跨過界來跟英特爾競爭。」梁公偉說。現在的英特爾已經陷入「competitive trap」(競爭陷阱),面對的是一個完全不同的對手。

關鍵就在ARM與英特爾有著完全不同的設計思維。


當記者在康橋的ARM執行長華倫·伊斯特(Warren East)辦公室進行專訪時,一進入辦公室,伊斯特的第一句話是:「對不起,我沒開燈,這樣拍照、採訪沒關係吧?」

一開始,我以為這只是伊斯特個人的習慣,沒想到,我再到ARM技術長麥克·穆勒(Mike Muller)辦公室時,他也一樣不開燈,跟伊斯特一樣只打開門、開窗戶用自然光對談。

這個習慣,來自於ARM成立時的基本信念:省電、省成本。

伊斯特說,「Acorn(ARM前身)設計微處理器時,就決定做一件不同的事,決定要設計更小、更簡單的東西,低耗電、低成本就成了我們的微處理器設計的基本守則,一定要思考省電。」

他更進一步說,「就英特爾發展的歷史來看,他們想的是運算能力(computing performance),所以他們從186到286,再到386,不斷的演進,每一代新的晶片,都要比下一代更快。ARM想的進步,不只是運算得更快,而是如何有效率(efficiency)。如果你追求的是如何越來越快,就很難省電,手機就是一個很好測試晶片效率差異的產品。」

因為手機電池的大小是固定的,而電池技術的進步也很有限,ARM的省電思維正好符合手機的需求,讓ARM成為全球手機晶片背後的霸主。

從手機所衍生出來的移動裝置,也因此成為ARM的主要戰場。

ARM從1985年(編按:當時是Acorn電腦公司旗下部門)設計出第一款ARM1微處理器,技術演進至今,現在ARM處理器已比當年運算速度快600倍,體積只有當年的1/800,耗電量更是當年的1/600。

「現在就連英特爾,內部都在研發ARM-like(類ARM)架構的CPU,」一位半導體業者透露。

優勢四:夥伴關係 分享利潤不通吃,具成本優勢

若以ARM針對智慧手機、平板電腦開發的最新Cortex A9雙核心處理器為例,在重度使用之下,平均電耗還不到現行最低功耗單核心英特爾X86小筆電處理器裝置的50%。

不僅省電,因為與半導體供應鏈共同分享利潤,就連成本,ARM架構也比英特爾更具優勢。

拓墣產業研究所副所長楊勝帆分析,目前一台個人電腦平均成本500美元中,英特爾分走其中150~200美元,微軟賺走100美元,兩者合計成本在250~300美元;若改採Android及ARM架構,兩個成本各約50美元,使用Android+ARM只要100美元成本,是Wintel架構的1/3。

當「Wintel(Windows+Intel)與「AnARM」(Android+ARM)兩大陣營對決,誰有競爭力?從成本與經營模式看,答案很明顯。

「未來的移動裝置微處理器戰場,ARM與英特爾將展開一場獅王爭霸,ARM像是一隻新獅王,率領著高通、恩威迪亞(nVIDIA)等獅群,這些半導體公司個個年輕力壯,相較之下,英特爾像是隻年老力衰的獅王,想盡辦法捍衛自己的領土。」楊勝帆指出,英特爾計劃推出低耗能的微處理器,但最快要明年下半年才會推出。

也就是說,英特爾的反擊,最快也得一年後才能出手。

「英特爾未來設計出的產品,能否與ARM抗衡,還難以評估。」楊勝帆認為,「但以現在科技產品演進的速度,一年後,恐怕市場就已經大勢底定了。」


商業週刊 1234期 2011/07/13 吳修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