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23日 星期二

角色錯亂的中央研究院

中央研究院翁啟惠院長上任以來行事風格果斷,卻也愈來愈偏離全世界國家最高學術機構普遍恪守的行為界線,而使中研院身陷多重角色的混淆與多重利益的衝突。


中研院隸屬總統府而非行政院,是希望她超越俗世的利害衝突與限制,扮演台灣社會的良知,作為各種是非、價值與利益衝突的最後仲裁者。因此,她不能再扮演經理、教練或運動員的角色。在制度上,中研院是產業政策的建議者與評論者,產業的發展必須交給工業技術研究院負責,而國科會則負責科學園區的規劃與管理。但翁院長卻牝雞司晨,主導國家生技園區的開發,把中研院當作國科會下屬單位,又扮演起產業領導者的角色,使得中央研究院地位錯亂且清譽岌岌可危。

英國皇家學院的定位就很清楚,她靠募款設立了專款專用的非營利基金,投資有能力將先進科學商業化的公司,而一切獲利回到這基金。她將自己與一切利益徹底隔離,清楚地保持裁判與基金管理的單純角色。

中研院積極推動生醫科技產業,更是置身於最險惡的環境。這是高風險高獲利行業,1998年時美國3000家公司僅3.5%有盈餘。業者為降低風險與追求暴利,不擇手段地利誘學者與執業的醫師,使得該學術領域的利益衝突遠較其他領域複雜而頻仍,遠非學術內規與國家法律所能有效規範。曾有醫學院教授發現病人細胞特殊,可用來發展出診斷疾病藥劑,因而在未告知病人情況下進行研究並取得專利。也有學者因擁有某家公司股票,而隱匿不利於該公司產品的研究結果;更有研究人員假造藥物療效,而使本人和親戚股票獲得暴利。

如何處理利益衝突

生醫科技從取得專利到通過認證的過程漫長且經費龐大,一種藥平均要經過15年,花費3億至4.5億美元。很多公司與研究人員會用國家的研究計劃去縮短時間並支付部分經費。因專利已被註冊,國家投入資源只能產出論文而得不到其他回饋。近年來美國鼓勵學術界擁有專利與股份,使學者身兼裁判、經理、教練與運動員,弊端更加惡化。美國國家科學院擔心公眾對學術徹底失去信心,因而由醫學所公布一份調查報告與建議,希望強化學術規範。有愈來愈多的論文,以具體案例抨擊學術界與產業界角色過分重疊的弊端。

翁院長任職美國十大生技研究機構,對此應該知之甚詳。但是陳垣崇事件發生後,翁院長不僅無視於中研院相關規定過分簡陋的事實,還對外控訴「台灣的法令限制過多」。如此誤導視聽,嚴重違背中研院院長應有之立場與職責。

翁院長同時是美國Scripps研究院教授以及清大「特聘講座」,兩個專職和三個角色間存在著許多可能的利益衝突,國家生技園區的開發將使問題更複雜。如果翁院長從中研院的工作中得到一個可獲暴利的構想,他會以中研院名義申請專利?或交給生技園區廠商去申請以換取股份?翁院長專利上登記住址是美國,當中研院、廠商與Scripps研究院利益衝突時,會如何處理?理論上翁院長可把專利構想告知美國公司換取股份,再利用中研院與生技園區資源加速專利認證過程,台灣法律與中研院規範是否足以防止?

所有關於利益迴避的論述,都主張要事先避免陷入多重利益的可能衝突。翁院長肩負中研院與整個台灣學術圈的清譽,處理中研院定位與個人多重角色時卻躁進而欠缺智慧,讓人不能不為台灣的學術處境憂心。

近年來兩岸三地著迷於高薪延聘外籍學者,甚至默許他們同時保有兩個以上的全職工作,卻沒有思考利益迴避的規範。我們所有的資源投入,會不會變成只是在義助外籍學者,讓他們早已登記的專利可以早日上市?

蘋果日報 2011/ 08/22  彭明輝  清華大學退休教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