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14日 星期日

觸控面板肩負兆元任務——甩奇美電追宸鴻,郭台銘得過三關

  董事長郭台銘要如何為鴻海集團注入新動力?

  觸控面板,是他的新武器。等不及奇美電分割案,郭台銘已于2011年5月在四川成都的50萬米2基地上,成立鑫成科技,這家公司肩負成為「全球最大的觸控模組廠」、挑戰營收兆元的任務。


  不過,鑫成科技董事長人選一公佈,則跌破業界眼鏡,竟然由一個沒帶過觸控面板部門的人——奇美電電視系統端的協理曾建瑜,取代呼聲最高的現任奇美電觸控事業部主管周賢穎出任。

  這其實是鴻海集團跨入觸控業務以來,郭台銘第三次換人領導觸控事業。

  過去,鴻海觸控部門都由原群創,就是奇美電北廠團隊負責,主其事者為現在奇美電中小事業部副總許庭禎。 三合一合併後,郭台銘則提拔許庭禎手下另一名將領周賢穎負責。

第一關:找人才 如何誘使研發人員到大陸

即便兩位戰將都很努力,但鴻海切入觸控面板的戰績卻不佳,其佔蘋果iPhone訂單僅兩成,iPad訂單一直挂零,眼看鴻海股價因利潤走低,破兩年來新低,郭台銘在和奇美許家談不攏後,另設公司搶單,也起用鴻海新幹班的曾建瑜,讓曾建瑜從協理直升子公司董事長,這種升遷速度少見。

  「Newman(曾建瑜英文名)企圖心很強」,鴻海集團內部人士觀察,他原本任職于鴻海,卻在群創設立之初自願請調到群創,又在奇美電合併時,自願到新公司,「從一家賺錢公司到不見得會好的公司,需要很大的勇氣。」曾建瑜請調到前群創後又拿到三星訂單,證明了自己的能力。

  元大證券面板分析師張家麒說,「我看觸控最重要,就是有能力和宸鴻(TPK)競爭者。」也就是說,曾建瑜的頭號對手就是宸鴻,畢竟,一塊觸控面板毛利率有15~18%的高水準,相對於鴻海現在保7%的毛利率,觸控面板的營收若能衝上來,不啻為拯救鴻海獲利、股價的最佳救援投手。

  另一位業內人士認為,「其實鴻海要切入觸控,比其他對手,甚至比蘋果的觸控合作夥伴宸鴻,要來得有利基!」

  首先,郭台銘可以直接跟蘋果營運長庫克(Tim Cook)談上話,要訂單不是難事。

  該業內人士判斷,「蘋果也樂見鴻海往上吃,這樣蘋果賺更多。」因為鴻海握有9成iPhone組裝、全部的iPad組裝,若能上下整合成本更低,蘋果毛利更高。

  再者,奇美電有中小尺吋的產能,最能降低觸控成本。奇美電無法提升訂單原因之一,在於研發人員不願意到大陸去,偏偏觸控的技術需要人工貼合,光是宸鴻就用了近4萬名員工,人數和擁有十幾座面板廠的友達一樣多。

  一位曾任職兩大面板廠的技術主管認為,「工程師能留在台灣絕對不會想到大陸去,除非有機會在股票撈一筆,目前觸控是最大的機會。」所以郭台銘才想跟許家商量分割觸控公司,希望以上市吸引人才。

  這次,鴻海成立鑫成,組成分子除了前群創留在大陸做觸控面板事業的人外,還有20名友達光電面板工程師,初步已經達成郭台銘想吸引人才的目的。

  人才僅是第一關,要獲利,曾建瑜還要過兩關。

第二關:換腦袋 重視客制化及貼合經驗值

觸控產業有句名言,「報一樣價格,有人賺18%,有人賺6%。」郭台銘起用做面板的人來做觸控,要逃離6%低毛利率的命運,首先,得換腦子才行。一位曾經研究過觸控業務的面板廠技術主管指出,「做面板永遠都覺得觸控的技術含量很低,等到產值起來再切入即可,」沒想到一做才知,觸控不是講求技術層次多高,難在客制化和經驗值。

  不僅產品客制化,連設備都要自己做,過去面板廠就是跟日本買設備,一開始做觸控也是,成本就是比別人多10倍,你怎麼做?」該技術主管反問。

  至於經驗值則在貼合,觸控難在保護玻璃和觸控感測器(sensor)的貼合,一旦貼不好,這個佔蘋果零組件三成成本的觸控面板就報銷了,良率低於8成就會賠錢,等於是一個慢工細活的工藝品。

第三關:搶訂單 跟奇美電分工合作或競爭


  另一個關鍵在於,鑫成怎麼和奇美電分工?合作還是競爭?

  「我想郭台銘比較喜歡兄弟登山的競爭,原本分割觸控事業就是想IPO(首次公開上市)讓鴻海對於觸控的人事、訂單主導性強一些,否則幹嘛分割?」他判斷,鑫成和奇美電也將是如此模式。

  當郭台銘決定讓觸控事業另立門戶時,產業也在改變,觸控已經悄悄進入新一輪的競爭。以後觸控技術會直接做在保護玻璃上。

  賽跑時,每個轉彎都是超越第一名的機會,這次鑫成成立,能否利用技術轉變,大咬蘋果一口,這是鴻海股東都想知道的答案。


商業週刊 第1237期 2011/08/08 曾如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