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領華爾街」運動已從紐約一隅蔓延到全美1083個城鎮,並進一步擴散到其他國家和地區。各界公認,這場運動之所以席捲全美,基本原因是次貸危機以來美國經濟復甦乏力,失業率居高不下,導致收入分配格局不公,宿疾凸顯,民眾聚集抗議這條象徵美國金錢與權勢的金融大街。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上述問題發展迄今,追根溯源,1980年代以市場化、私有化、自由化為號召的「雷根-柴契爾革命」難辭其咎。今日,最上層5%的美國人占有全美72%的財富;但次貸危機升級至今,美國失業率一直保持在9%以上,某些地區更高達兩位數,按照美國知名經濟學家曼昆(N. Gregory Mankiw)的說法,美國的自然失業率為5.5%;2010年貧困率15.1%,貧窮人口4620萬,已是52年來的新高。
更值得警惕的是,由於「雷根-柴契爾革命」的國際影響力,新自由主義經濟改革「惡化」收入分配和社會福利狀況,已成為近30年來的世界性現象,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概莫能外,差別不過是程度大小和持續時間長短而已。
論收入分配,絕大多數人是來自勞動收入,資本收入則集中在富有、乃至最富有階層。聯合國開發計畫署《2010人類發展報告》指出,1990至2008年間,印度、俄羅斯與美國的勞動收入所占比例大幅下滑了5%,結果帶動世界平均勞動收入份額下降2%。《報告》指出,過去20年裡,110個國家中有65國的勞動收入份額下降,表明1980年代後期以來,新自由主義導向改革已造成收入分配格局普遍惡化的後果。
論社會福利狀況,《報告》列舉了1980年代特別是蘇聯及東歐劇變後,人類發展的一系列減速和倒退:80年代以來,收入不平等上升的國家比下降的國家更多。過去30年,不平等程度得以改善的國家中,至少有兩個以上的狀況又惡化了,最顯著的是前蘇聯國家。目前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的大多數國家收入不平等程度,比幾十年前加劇了。
健康領域的進步自1990年以來開始減緩。1970至90年代間,平均壽命提高了6年,但在接下來的20年裡,平均壽命僅提高4年。從1990年代起,女性成人死亡率降低23%,男性降低6%,遠低於前20年的27%和26%,嬰兒死亡率下降速度也開始減緩。這一總體進程減速很大程度上是由於19個國家(占世界人口6%)預期壽命在過去20年大幅度下降所致,其中有9個國家的預期壽命甚至低於其1970年的水準,除了6個非洲國家外(剛果民主共和國、賴索托、南非、史瓦濟蘭、尚比亞和辛巴威),另外3個是前蘇聯國家:俄羅斯、白俄羅斯和烏克蘭。
即使中國這個30年來全球經濟增長公認的優等生,在人類發展的其他方面表現也不太好。1970年以來,中國經濟增長名列第一,但在改善教育與健康方面,卻在135個國家中排名第79。更糟糕的是,在135個國家中,僅有10個國家現在「毛入學率」低於1970年代水準,而中國就是其中之一。
1990至2006年間,發展中國家健康和教育支出占GDP份額平均提高了16%和19%,由於一些國家外債得到減免,南亞和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健康支出增幅最大。
作為全球政經軍霸權超級大國,美國能夠向別國轉嫁風險以調整負擔;既然收入分配和社會福利狀況惡化問題在美國引發大規模的示威遊行,存在同樣問題的其他國家又面臨何種潛在風險?這才是我們更需要警惕的問題!
旺報 2011/10/13 梅新育 中國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
2011年10月13日 星期四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