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17日 星期一
憤慨貧窮 占領族要改變世界
本月十五日是所謂的「全球憤怒日」,全球有八十二個國家、近千個城市一同響應「占領華爾街」運動,對貪婪的企業提出抗議。台北也在當天午後舉辦「占領台北」,並選定「一○一大樓」為目標。事前在臉書上有七千名粉絲按讚,實際到場的群眾有四百人,在一○一大樓喊口號、繞行,其中百人走進大樓,這是一○一大樓第一次有抗議團體進入,並且預告下個月還要「占領凱達格蘭大道」。
「占領華爾街」於九月十七日源起於美國紐約,行動靈感來自於二○一一年埃及革命期間,開羅塔利爾廣場周圍的集會與示威運動。占領華爾街運動展開當天,有一千名示威者進入紐約金融中心華爾街示威,活動的目標是要持續占領紐約市金融中心區的華爾街,反抗大公司的貪婪不公和社會的不平等。參與抗議的人稱自己代表的是「九九%」,相對於金字塔頂端又頂端的「一%富豪」。
拜臉書等網路社群工具之賜,占領華爾街運動不但迅速在美國遍地開花,包括波士頓、洛杉磯、舊金山、芝加哥、邁阿密、西雅圖等二十多個大城市紛紛響應,運動擴大為「一起占領」,也在全球掀起一波強烈的「占領潮」。在十五日的憤怒日,歐洲各大主要城市幾乎都有占領運動,單單羅馬就聚集了十五萬人遊行、舉標語抗議。
各國占領行動有不同的訴求,但主要都是針對政府放任大企業的貪婪,造成「企業舉債、全民埋單」的不公平現象,以及愈來愈嚴重的貧富差距問題。「占領台北」選擇一○一大樓為對象,正是因為網友們認為一○一是台灣商業活動、資本主義的象徵。
各地占領運動的參與者以年輕族群為主,很多人失業、找不到工作,或者是身背各式各樣的貸款。這些人認為在政商勾結的金權政治下,在可預見的未來,新世代在經濟、社會階層上的悲慘處境,改善與改變的可能性非常渺小,因此決定走上街頭,以直接占領的行動,表達心中忍無可忍的憤怒。並期望這把集體怒火,能夠點亮執政者以及有權力者的良心,從政治面解決經濟與政治權力聯盟的結構,改善社會不公平的問題。
每個時代都有「憤怒」的年輕人,但「占領族」的憤怒裡包含著絕望。與他們父母世代不同的是,占領族成長於全球經濟開始趨緩、甚至衰退的年代。成長的極限似乎已隱然可見,天災頻仍,人禍尤烈,人們心中惶惶不安,對未來的預測不再是美好、進步、繁榮;現實上,年輕人找工作愈來愈不容易,就算找到了,起薪低是普遍的現象,年輕工作者不但不可能期待終生僱用這種上個世紀才有的好康,甚至要常常擔心,公司隨時要放「無薪假」。
但並不是所有的人都過得這麼苦,各國貧者愈貧、中產階級也愈貧,只有富者愈富。諷刺的是,因為民主選舉耗費金錢,投入政治者多需要金援,於是,這些富者手中的財富,成了影響政策走向的籌碼,再進一步訂定有利於富者累積財富的法律與政策,這套政商運作系統,從老牌的民主國家到新興的民主國家,邏輯、手法相差無幾,以至於占領系列可以從華爾街一路蔓延,因為許多國家貧富不均的問題已經嚴重到剝奪人們的生存機會,很多人發現自己已成為九九%族,再不起來反抗,再不要求變革,命運恐將萬劫不復,憤青們於是走上街頭,為的就是要讓憤怒化成改革的力量。
這股怒火現在很顯然也已燒到了台灣,適逢大選,占領族的行動有機會得到比較大的關注,因為網路時代「去中心」的行動信仰,占領台北號稱沒有主催者,全憑網友自由投入。如果只是想表達情緒,也許「集結」就已達成目的,但占領運動如想達成「對話」與「改革」的目標,清楚明確的行動綱領、具體的目標,以及啟動對話的機制等,都是必要的。畢竟,占領不是最終的目的,如何達成社會的平等、正義才是。
中國時報 2011/10/17 社論
相關連結
佔領華爾街 社群網站發聲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