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27日 星期四

台灣虛擬實境醫療


虛擬醫療在在台灣的應用主要是三大範圍,第一為懼曠症,第二針對神經性運動障礙進行復健治療,第三則是老人失智所造成的運動與認知障礙進行復健。

所謂懼曠症,是指對某些特定場所感到不適應並且影響到日常生活,如捷運車廂、電影院或是電梯等等,利用虛擬實境技術可進行治療復健。中央大學資工系助理教授葉士青表示,台灣社會高壓環境下所造成的精神疾病卻相當普遍,針對懼曠症,以3D虛擬實境方式,重現讓患者感到恐懼的場景,並設計多種不同的參數,依據病人的狀況循序漸進。

應用虛擬場景於懼曠症治療,治療成效將與患者是否能夠身歷其境息息相關,而其中最重要的指標就是這個虛擬的場景能否帶給患者與現實相仿的感受。這時,就需要生理回饋擷取系統回報具體數據,如心跳、血壓以及脈搏數,此外膚電值也是很重要的判斷依據。

而老人失智方面,主要旨在訓練長者掌握經濟、購物、以及搭乘大眾交通工具。虛擬ATM提款機訓練長者正確提款與轉帳,並紀錄過程以判對認知程度;而虛擬便利商店,長者根據任務內容尋找、挑選商品,並要拿出正確的金額結帳,則可以訓練患者的適應性和決策性;另還有一套虛擬捷運系統,訓練患者買票、加強其對所在地與目的地的認知。葉士青補充說,傳統治療可能必須打造一個真實的場景,變換商品內容或陳列方式的難度較高,但虛擬3D軟體則不同,只要改變指令參數,就能根據病患的實際狀況給予不同任務。



CTimes 2011/10/25 朱致宜





「虛擬伊拉克」以3D虛擬實境治療創傷症候群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是少數持續參與戰爭的國家,從越戰到伊拉克戰爭,許多美國士兵都因參戰而在生命中留下烙印。這些參戰士兵,或許在戰場幸運戰勝、或許不幸被俘遭遣返,戰場上的血腥與殺戮經常讓他們罹患創傷症候群,返國後無法過著正常生活,影響家人或鄰居生活,甚至自殺、犯罪。這也是我們所熟知的「創傷症候群」。

美國國科會(NSF)早在1998年就認定模擬技術在科學以及工程領域的重要性,並明定其為理論與實驗以外探索科學新知的第三條路徑。有賴3D軟體以及感測技術精進、成本降低,目前台灣已可見到虛擬醫療實境的應用案例。

由於創傷症候群在美國是熱門的研究議題,南加州大學創新科技中心(Institute for Creative Technologies)教授Albert Rizzo博士,就以3D方式,創造一軟體「虛擬伊拉克」(Virtual Iraq)。患者藉由上頭盔顯示器、透過各式感測裝置,進入虛擬的戰場。隆隆砲聲、爆炸震動、煙硝味道…,精神科醫生可透過這套系統,協助患者一步一步找到心中的恐懼,克服它、遠離它。

事實上,虛擬實境技術在醫療領域的發展一直無法落實,其原因有二。第一是過去3D技術成本太高,醫院難以負荷,第二則是2D影片品質不好,難以引導患者進入實際情境。近年,3D內容成本逐漸下降,加上感測技術的精進,不但美國以虛擬實境方式訓練士兵作戰能力、治療創傷症候群,台灣,也以同樣的方式治療懼曠症等精神性障礙。
 
CTimes 2011/10/24 朱致宜
 
 
相關連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