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黑髮照顧到頭髮白,50多歲未婚的秦小姐,照顧90多歲罹患失智症的母親10多年。從早期,在工作時會不斷地打電話叮嚀母親要吃藥、要吃飯,因沒有其他人力可以替代,害怕母親會因此外出,她說:「每次電話一響,都很害怕是警察局打來」;到後來,由於工作、照顧兩頭燒,只能將原本的工作改為兼職的工作;近幾年,母親症狀變嚴重,便將工作辭去,專心在家中照料。她說:「自從陪媽媽後,發現她進步很多,甚至覺得,她好像好了。」
曾經也請過外勞及居家服務員的秦小姐表示:「可能是運氣關係,請的2~3個外勞都不聽話、也不照顧;後來改請居家服務員,可能是未接受對失智長的照護,只有餵食、洗澡,未能與長者做互動或帶出去散步等。」居家服務未站在照顧者的角度,再加上社會資源的不足,也希望未來能有好的支持系統,以幫助更多失智長輩及家屬。
通常,有需求者才會獲得訊息;對於其他無此需求者,對失智症的認知稍嫌不足。老人福利推動聯盟秘書長吳玉琴表示,未來將推動「失智症守護天使」,先讓社區民眾認知何謂失智症,再鼓勵從事志工參與,號召更多的人關懷失智長輩,宣導對失智症的認知、提早做鑑定服務,若診斷為失智症者則協助資源轉介。
未來,也將推動失智長輩的權益保障。像是機構內對失智長輩使用約束帶,對長輩的人身安全造成很大的威脅。日本在1999年就推動「身體零約束」的概念,吳玉琴表示,會逐步教導機構人員「觀念要先改變」,照顧失智症長輩應從使用者的立場作為出發點,而非照顧者的立場為出發點。
為失能長輩翻身、拍背、移位等有統一的模式可操作;但對失智長輩而言,因為是失去記憶,再加上每個人的生命經驗不同,背後也會影藏許多故事,需透過了解才能照護。吳秘書長表示,藉由宣導讓機構照護更人性化、個別化;相信只要開始改變,台灣也能慢慢改變。
另,在台北縣市已將失智篩檢納入健檢中,只要個案回答十個問題,衛生局就會補貼十元。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社工主任陳俊佑表示,其他縣市礙於經費關係,而未將失智篩檢納入健檢中,但也希望未來能逐步納入,以嘉惠更多人,讓他們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92年起基金會就希望能將失智篩檢納入健檢中,台北市衛生局在94年間將失智篩檢納入健檢,北縣則在95年間納入;內政部在96年公佈,希望將失智症篩檢納入健檢的選擇項目中,但各地縣市政府礙於經費關係,而未納入。未來,在條件的允許下,能納入在健檢中。
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湯麗玉表示,各國針對失智症問題,都已擬定三~五年的計畫方案,並編列經費,而台灣目前的政策上還差很遠,僅有口號未實際行動。但,對於未來欲將失智症納入長照這方面,台灣是進步的。
台灣新生報 2010/06/12 記者鍾佩芳/專題報導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