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4日 星期日

「電子書包行不行?(系列四之一)」學童健康力 在0與1之間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成為趨勢,國小校園是否可用電子書包取代傳統書包,也成為熱門議題。教育部去年底選定五所國小試辦電子書包實驗教學,帶給學童更多元活潑的學習契機,但衍生電磁波、沉迷網路、視力等問題,值得各界正視。本週起推出系列專題,探討推動電子書包可行性。

花蓮縣長橋國小三年級學童小龍,背著電子書包上學,他說:「以前書包要裝很多課本,很重,現在只有一臺小筆電,輕鬆多了。」他回到家除了用電子書包做作業,也會上網用即時通和同學談天,「有時候功課不會寫,就用即時通向同學求救,很方便。」


電子書包就是簡易筆記型電腦、平板電腦,搭配無線上網,就可以帶著電腦進行行動學習。長橋國小全校七十一名學童,試辦電子書包實驗計畫前,家中有電腦的不到一成,就算有電腦也多數沒有網路,加上社區附近沒有書店,閱讀資源不足。為了推動電子書包計畫,花蓮縣政府和教育部合作,在學校、社區架設無線網路,學童可以利用電子書包寫作業,上網查資料。

有了電子書包後,學童的學習可說「從黑白變彩色」。教師涂郁敏帶領學童進行線上閱讀、線上測驗;英語課也會上網閱讀英文文章、練習發音;學校更建置學習平臺,鼓勵學生網路投稿,分享學習心得。

儘管電子書包強化了學童的學習,有些問題卻慢慢浮現。教導主任劉金英說:「以前學生只能透過電話和同學聯絡、討論作業,現在可以透過即時通、電子郵件,和同學及外界聯絡,運用的管道變多了,衍生電腦沉迷的問題更需要師長注意。」

電腦維修也是家長擔心的重點。電子書包試辦學校臺北市忠義國小資訊組長陳志強說,試辦初期,有少數家長不願意配合,擔心孩子帶電腦回家,弄壞了要花錢修理,而且也擔心自己沒有能力指導孩子使用電腦。不過,由於學校和廠商簽訂三年完全保固契約,電腦送修不需花錢,家長才放心讓孩子把電腦帶回家使用。

劉金英說:「在使用電子書包前,教師必須先教育學童,電子書包是自己的物品,要好好愛惜,如果刻意毀壞,就要負擔部分修理費。多數學童經過教導,都會妥善保管,電腦的故障率不高。」

電子書包無線上網產生的電磁波問題,也引發民間環保團體質疑。雖然教育部電算中心指出,電子書包使用的無線上網設備,是低功率射頻設備電磁波,大多小於零點一毫瓦,約為GSM行動電話基地臺十毫瓦的百分之一,而依據國際非游離輻射防護委員會公布低功率射頻設備電磁波標準,應小於每平方公分零點一毫瓦,因此電子書包安全無虞。

對於教育部的說法,臺灣電磁輻射公害防治協會理事長陳椒華不以為然。她說,教育部應該釐清學童在有電磁波及沒有電磁波的環境下有何差異,就算電子書包的無線上網電磁波僅有零點一毫瓦,所產生的輻射量也遠超過完全沒有電磁波的環境,而且國際非游離輻射防護委員會的標準是指「瞬間暴露」;學童在校園長時間使用電子書包,回家也要用它寫作業,就算輻射量很小,但暴露時間拉長,對學童的頭部、胸部、手部關節等是否有不良影響,教育部都要考量。

陳椒華說,協會曾對家長發問卷調查,回收五百多份,結果有六成三不贊同孩子使用,七成三擔心電磁波會影響健康。

「電子書包螢幕太小,學童長期盯著電腦,難保視力不會有問題,而且長時間使用電腦,肩頸會痠痛,手腕關節還可能受傷。」陳椒華以自己使用電腦的經驗,道出她對學童過早使用電子書包的憂心。她說,目前各校都有電腦教室,學童透過資訊課就可學習電腦技能,不需要再鼓勵長期使用小筆電,「對孩子的傷害遠大於幫助」,希望教育部要重新評估是否全面推動。

訂定使用規則 護眼防沉迷


臺北市忠義國小學童的電子書包是平板電腦,螢幕比一般小筆電大,使用起來較輕鬆。資訊組長陳志強說,為了避免學童長期使用影響視力,電腦裡加裝教育部研發的「網路守護天使」軟體,設定每三十分鐘就要強迫休息十分鐘。每天早上十點十五分到十點半,全校學童都要做「愛愛護眼操」,保護視力。學校還定期檢測學童視力變化,發現使用電子書包的學童視力,和一般學童的視力沒有顯著差異,也就是電子書包沒有對學童視力產生不良影響。

「小筆電的螢幕太小,學童會不自覺越來越貼近電腦螢幕,這時候需要教師適時提醒。」長橋國小教導主任劉金英說,學校也鼓勵學童下課時間多到操場活動,讓眼睛休息一下;學校伺服器也加裝控制軟體,教師可以監控學童上網時間。

「教師每天都會出手寫和電腦作業,學童必須兩種作業都完成,否則教師就會暫時收回小筆電。」不偏廢手寫及紙本課業,讓學童不過度使用電腦,是長橋國小的策略之一,學童為了能天天使用電腦,就得遵守規則,也可避免電腦沉迷問題。

擋電磁波 措施不可少

無線上網引發的電磁波疑慮未解決之前,應該如何使用電子書包才能確保安全?陳椒華建議,教室最好不要裝設無線上網IP,學童若要使用無線上網,要以防射頻電磁波的防護布防護,重點防護部位是腹部,約可阻擋九成以上電磁波,但兒童頭部離電腦近,頭部難防護,建議還是儘量使用有線上網。


國語日報 2010/07/04 陳祥麟

系列文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