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16日 星期日

美心理學家發現手勢影響人類思考 改變人的想法

感到束手無策了?試試在你的談話中加點手勢吧。

  人們交談的時候,有時候很難不使用手勢。而這些手勢似乎對我們如何思考問題至關重要。一項新的研究表明,手勢為我們的思想提供了一種可視化的線索,甚至能夠通過動作方面的暗示來改變人的想法。


  美國芝加哥大學的心理學家Sian Beilock和Susan Goldin-Meadow聯手作了一項雙線程的研究:Beilock主要研究行動對思想的影響,而Goldin-Meadow主要研究手勢。

  兩人是在與《心理科學透視》(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雜誌的創辦編輯Ed Diener進行了一次會晤後,才決定設計這項實驗,一起來考察手勢對思想的影響的。

  Beilock和Goldin-Meadow的研究成果發表在美國心理科學協會主辦的《心理科學》(Psychological Science)雜誌上。在這項實驗中,兩位科學家請參加實驗的志願者玩一種叫做“漢諾塔”(Tower of Hanoi)的遊戲。

  “漢諾塔”是一種源於印度古老傳說的益智玩具。傳說上帝創造世界的時候做了3根金剛石柱子,在一根柱子上從下往上按大小順序摞著64片黃金圓盤。上帝命令婆羅門把圓盤從下面開始,按大小順序重新擺放在另一根柱子上。並且規定,小圓盤上不能放大圓盤,在3根柱子之間,一次只能移動一個圓盤。

  在每次“漢諾塔”遊戲結束後,志願者會被帶到另一個房間裏,並向研究人員解釋他們是如何完成遊戲的。由於這個遊戲的複雜性,如果不借助於手勢,人們基本上不可能僅憑語言就將步驟表述清楚。

  然後,志願者回到原來的屋子,被要求再玩一次“漢諾塔”遊戲。但這時候,研究人員給他們下了一個套。在有些人的“漢諾塔”玩具上,研究者將圓盤的重量偷偷地改變了,例如原來只需要一隻手就能拿起來的最小號圓盤,現在也需要兩隻手才能挪得動。

  這下可好,那些在描述步驟時使用一隻手做手勢的志願者,這次花費了更長的時間才將遊戲玩完。並且他們所花費的時間,要比使用雙手做手勢的人還要久,事實上,一個人對單手手勢的依賴性越強,他所需要花費的時間也越長。

  Beilock和Goldin-Meadow認為,這一結果說明瞭手勢是如何影響人的思考的:人們通過手勢來記住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但這個遊戲中一些無形的變化,使得人們變得“束手無策”。

  在研究者發表在《心理科學透視》上的另一部分實驗中,志願者沒有被要求描述他們挪動“漢諾塔”的步驟。相反,他們在研究人員對圓盤動手腳之前就玩了第二次遊戲。研究人員發現,挪動圓盤的行為並不會像使用手勢那樣影響志願者玩遊戲的水準。

  這也就是說,在第一個實驗中,使用手勢的志願者在圓盤重量變化後表現得更差了,但第二次實驗中,玩了兩次遊戲的志願者在圓盤被更換後的表現並沒有受到影響。“手勢是人類行為的一種特殊形式,但由於手勢對人的影響比較間接,人們有時很難意識到它的作用。”Goldin-Meadow說。

  但她和Beilock都相信,手勢的影響力實際上要大得多:“這是因為每當你需要用手勢來表述某件事時,就需要你在腦中進行重演。”人們不是僅僅伸出手去就能處理自己所提及的事物,而需要從事物中提煉資訊,並轉化成手部的動作。

  《心理科學透視》上的這篇論文中,兩位作者對有關動作、手勢和思想的研究進行了綜述性回顧。她們認為,手勢使得思想形象化,並使動作參與到人們的大腦活動中來。

  這項研究成果也可能會在教育界大展拳腳。Beilock和Goldin-Meadow一直致力於幫助孩子們通過使用手勢來理解數學、物理和化學中的抽象概念。

  “當你談起角動量和扭矩時,你其實都是在談論一些和動作有關的概念。”Beilock說,“我對一個問題非常感興趣,就是如果讓孩子們體驗這些動作或手勢,是否會對他們大腦的思考方式帶來影響。”

  研究者還發現,就算是那些與動作關係不那麼密切的概念,如果借助於手勢,孩子們也會學得更快,這可能是因為手勢本身就是基於動作的。

科學時報 2011/01/14   丁佳

相關連結:Action’s influence on thought: The case of gestur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