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老人安養機構環境良莠不齊。記者實地訪查後發現,軟硬體設施完善的知名安養中心,總是一位難求;民眾只好將老人轉送藏身在社區內的小型安養院。儘管兩者付出的金錢代價相差不多,但小型安養院不僅缺乏活動空間、護理設備,更常以未經訓練的外籍勞工充當看護,照護品質堪慮。
走進台北市文山區知名的公設民營兆如安養機構,寬敞的公共空間立即映入眼簾,空氣裡完全沒有預期中的藥水味。飄著細雨的上午十點半,這裡的「居民」各自在室內下棋讀報、泡茶寒喧。另一間同樣由政府委託民間經營,位於陽明山的至善安養機構,每位老人的房門外,都有一片專屬落地窗;地下室甚至還有游泳池、健身房、水療中心;其他如營養師、物理治療師、心理諮商師等專業人士一應俱全。
但這樣的理想環境並非隨手可得,據記者訪查,優質安養中心總是一位難求,想要入住往往都得排隊等候半年以上。
正因為大型安養中心不足以應付逐漸老化的人口結構,政府近年來大力推動社區化的小型安養機構。
隱身在天母巷弄內的小型私人安養中心,外觀看來就像是一個普通的中醫診所。走進門後,一位乘坐輪椅的老婦人,正獨自在類似候診間的地方凝望電視,面前擺著幾乎沒動過的午餐。
這間安養院目前有七個住客,最大的房間只有五坪,裡面卻擠了三個老人;另外兩間雙人房,擺放兩張病床以後,幾乎沒有多餘空間。該機構依政府規定設置的「護理站」,不見任何護理設備,只是個接電話的櫃台;輪椅老婦坐著看電視的地方就是「復健中心」;除了負責人以外,只有一位外籍看護照顧老人起居。如果行動不便者想要出門曬太陽,「因為人手不足,要家人自己來推才有辦法。」負責人說。
中國時報 2011/01/02 鄭閔聲、陳文信
2011年1月3日 星期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