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2日 星期三

改善高教 印度發展名校聯盟

為了要跟上其他世界強權的發展腳步,印度嘗試發展自己的長春藤聯盟。你可能無法把哈佛和劍橋分開來談論,不過印度是否能夠也發展自己的名校長春藤呢?

根據《全球郵報》報導,為了要提高印度在國際舞台上的地位,同時提升國內高等教育品質,印度政府日前宣布建立所謂的印度長春藤盟校的相關計畫。根據印度人力資源部長(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希巴(Kapil Sibal)表示,印度政府希望建立能與耶魯和普林斯頓相匹敵的世界級大學。

Navratna大學聯盟(Navratna Universities)的成立也同時希望能滿足這個快速發展國家中的高等教育需求,讓來自中低階層的學生和女性學生能進入大學就讀。

資金稀少 規定嚴謹

印度的教育專家紛為政府的野心喝采。然而,他們也質疑,以印度目前的教育環境,這樣的目標是否可行?因為現行印度教育制度規定重重,但是資金援助卻相當稀少。

希巴在1月的一場演講中表示,新成立的大學將是非營利的公立大學,但保證學校所受到的財務支援會相當充足。此外,新大學有接受外來資金的能力,同時可以不受政府控制的限制。

美憂競爭力落後


美國出現了對本身教育體制逐漸落後於他國的恐懼,憂心整個國家的競爭力不如以往,而印度也面臨了同樣的難題,印度國內對於高品質的高等教育需求日益增加。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訪問學者瓦得瓦(Vivek Wadhwa)在《外交政策》期刊上寫到:「印度和中國的成功並非源於它們的教育體制,其實是不受教育體制影響。」

印度有特定菁英學校提供最高品質的教育,如印度理工學院(Indian Institutes of Technology)和印度管理學院(Indian Institutes of Management)。然而,印度教育專家表示,一般大多數學生則是進入最多能提供中等品質教育的學院和大學就讀。

專家表示,大多數素質平庸的學校中,班級人數過多、教育資源過少且設施短缺,學生及教師的出席率都偏低。這些學院也面臨純粹為了學期測驗而教學的批評,而沒有教導學生珍視對智識的好奇心、發展他們的創造力、還有學習批判式思考。

「我們的學校、學院或大學的數量可能很龐大,但是實際上,我們多年來早已拋棄這些學校了。我們發出許多文憑,不過我們卻不必然創造出這麼多學者。」位於班加羅爾的印度管理學院經濟學暨社會科學教授果達(Rajeev Gowda)表示。

他說,即使在菁英學校,所提供的教育品質和研究設施和西方頂尖學府相比仍有水準上的落差。此外,根據國際人力資源諮詢機構美世(Mercer)公司,只有1/4的印度畢業生符合公司雇用的標準。

如同印度在其他層面所面臨的問題一般,印度高等教育也面臨了數量問題。儘管印度政府持續給予教育部門補助,在該國9千萬大學學齡的學生中,只有12%得以進入大學就讀。

學生增多 有助發展

研究機構巴特農集團(The Parthenon Group)的坎姆卡(Karan Khemka)在富比世印度展望報告中提到,如果印度想要持續目前國內生產毛額的成長速率,讓2011年的國內生產毛額成長率到達預期的8.75%,必須要在2014 年前讓大學入學人數再多8百萬。

這些學生將會是印度發展「高技術人力」的助力,同時也能支持印度的「發展軌道」。同樣地,國家知識委員會(National Knowledge Commission)也呼籲印度大學數量應增加至目前的3倍,到達1,500所,以滿足印度的人力資源需求。

根據印度人力資源部長希巴,印度政府的目標是要在2020年之前,讓大學和學院的註冊人數增加30%。不過,如果印度無法完成這個目標,所面臨的風險可能不只於讓國內生產毛額成長速度變緩而已。

「如果我們不找到方法去讓我們的人民受高等教育,我們將會對我們國家造成很大的傷害,」果達說。「我們無法因為佔人口統計多數而有優勢,反倒會因佔人口統計多數而遇到災難。」

除此之外,塔塔社會科學研究院教育社會學研究中心(Centre for Studies in Sociology of Education at the Tata Institute of Social Sciences)的教授汪喀達(G.G. Wankhede)傳統上能接受高等教育的學生通常來自社會特定階層:名聲顯赫的家族、居住於都市的家庭、富裕家庭和高種姓家族。

「印度的大多數人口」他說,「從歷史上來看,還有從傳統上來看,都一直被剝奪接受高等教育的權利。」

隨著印度政府開始推動為弱勢族群保留大學名額的幾項計畫之後,只有少數人能進大學的現象慢慢在改變,不過這些想要讓社會階層較低或是種姓較低的學生通常因為成就問題,無法從菁英學校畢業,讓政府計畫無法完全落實,汪喀達說。

雖說教育專家歡迎印度政府要成立印度長春藤聯盟的計畫,但他們也表示擔憂,擔心成就問題仍舊存在。

「實際上,以印度今日的教育法規管理環境,要成立長春藤聯盟根本不可能。」印度商業學校的創始校長辛赫(Pramath Sinha)表示。

他認為印度對高等教育的「控制和過度控制」造成了一個惡性循環,而一切的源頭都在於政府決定教育應該要由公眾所資助,不是一個營利事業。那麼,現在任何發放文憑的大學或學院都要變成非營利組織。然而,政府卻無法滿足提供發展教育所需的種種需求,所以不能被人信任的企業和政客就開始成立宣稱為非營利的學校, 卻從中謀取利益。

於是,印度政府就想要透過立法控制教育產業來把上述那些不道德的玩家趕出印度教育體制。然而,事實上,不道德的玩家仍持續把持印度教育,而真正有教育熱忱者反倒害怕踏進教育事業,因為他們擔心自己無法與日趨嚴格的法條競爭。

除了嚴格的法條規範之外,印度的長春藤學校將來必須要努力確保擁有足夠的資金去發展世界級的研究設備,同時吸引一流的學術人才。據阿格瓦所言,印度目前已面臨教授人才的短缺。

美國的長春藤大學有足夠的大學捐贈基金去支持校務開銷。不過在印度,捐贈財產給大學的慈善行為並不普遍,同時捐贈給大學的規範相當嚴苛,讓人們也不想要這麼做。「如果你想要創造卓越,」辛赫說,「卓越的代價可不便宜。」

台灣立報  2011/01/30~31 謝雯伃

相關連結:Higher education: India's own Ivy League? (Global Post)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