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代工經濟到感性經濟,台灣文創產業順勢而起,花博辦得有聲有色,至今還留下幾處代表性的展館續其餘韻,也因此,「世界設計大展─國際工藝設計展」在懷舊氣氛濃郁的台北松山菸廠登場,許多人抱著再續前緣的心前往朝聖,看看馬政府「贏在軟實力」的口號如何落實,是否用文化建設把台灣變得更偉大,提高國際能見度。
人數不如預期 美中不足
舉辦國際型大展不僅需要經費、經驗,更重要的是實力,這次大展中的「亞洲文創跨界創作展」執行人金裕閔指出,為了讓展出不受層層限制,因此這單元募款幾乎達九成,主要原因在於大展單位為行政院文建會,屬於政府機構,如果所有經費都來自政府,那所邀請的設計師及單位,很可能都要按規定辦理,這樣不利於原本的創意。
「國際室內設計展」策展人姚政仲則表示,預算經費的使用,要根據設計展的規模、時間、內容來一併考量,否則說太多或太少,容易糢糊焦點,但以這次展出的單位來看,都算是控制的很理想,值得讚許。
至於設計展如何發揮創意,各單位也都挖空心思,例如「亞洲文創跨界創作展」單位,就邀請一百個設計師,用同一種素材作成T恤,這樣就有一百種很相像的T恤,執行人金裕閔表示,這些作品還捐給「失智症基金」,不但圓了創意之意,還可順便做公益,一舉數得。
不過,這次大展參觀的人數不如預期,籌備五年,展期一個月,還沒炒熱,十二天後就匆匆落幕,也是美中不足之處。姚政仲說,設計大展畢竟較為專業,一般民眾可能在不甚了解的情況下,沒意願前往參觀,加上開展後的幾個周末假日都碰上雨天,也影響民眾參與的意願。
姚政仲強調,這次國際設計大展相當難得,他鼓勵民眾積極參與,因為這是台灣第一次主辦國際設計大展,證明台灣是有這樣的軟實力,同時也對政府、對產業、對民眾都有正面影響,尤其國人對國產產品信心度普遍都不高,但透過這次大展可以讓國人對台灣的本土設計能力更加肯定,增進國產的信心指數。
一步一腳印 累積成果
在世界設計大展有沒有看到「品牌打造」和「品味培養」呢?擁有多年實務設計經驗、目前任教於台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暨創新設計研究所的范政揆表示,對普羅大眾而言,世界設計大展讓人看到台灣軟實力,但對設計者來說,這卻是一步一腳印的累積成果。二十多年前,設計者的角色還沒那麼重要,但隨著設計觀念的與時俱進與技術成熟,也讓設計逐漸從輔助配角躍升為讓產品發光發熱的主角。
此展的確透過創作者的巧思,激盪演繹出讓人眼睛一亮的多元設計,更讓天馬行空般的創意巧思不再只是腦海中醞釀的虛擬想像,而是可以具體展現在眼前的實用設計。設計的角色轉換反映出國內產業更迭。范政揆說,就像台灣早年是以OEM(委託代工)起家,透過大量勞動力來為國際品牌產品代工製造、後來則慢慢往ODM發展(設計加工),除代工製造外,也投入設計;隨著設計能力廣受肯定,也讓台灣產業慢慢走向自創品牌之路,不再讓國際大廠專美於前。
借本土元素 打造文創
不過,范政揆也坦言,儘管台灣近年舉辦不少設計展覽,但相較於米蘭、法蘭克福等地的設計大展,國際能見度仍有待擴展,而公部門的資源挹注也仍需強化。范政揆表示,要讓台灣有機會成為亞洲新興設計重鎮,除了努力讓美學設計成為全民素養外,如何打造國內設計人才的創作舞台也很重要,以米蘭公部門為例,就將政府公共建設與產學合作相結合,邀請設計學校學生來提供看法或展現創意,如此一來,不但讓學生有機會提早與實務連結,也有助於激發大眾對設計領域的重視。
「我們要思考如何借助本土元素打造台灣獨具一格的設計文化。」范政揆認為,要讓台灣能走出不隨波逐流的設計風格,除仰賴公私部門的資源投入外,如何善用本土元素打造台灣的設計特色也不可或缺。他強調,世界設計大展是一個展現台灣設計文化的重要基礎,未來也希望在這樣的利基下幫助台灣設計之路走出一條康莊大道。
人間福報 2011/10/16 陳忠賢、羅智華
2011年10月23日 星期日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