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14日 星期五

富士康縱身躍下的勞工靈魂 成就了大蘋果? 媒體對賈伯斯評價 有待商榷

      賈伯斯過世的消息,在臺灣媒體受到超大幅度的報導。不只各大報以頭版頭條宣布這則消息,宛若國殤;國際新聞版和言論版也大篇幅討論其一生事業,並用「改變人類社會」這類字眼形容其成就。蘋果的商場成功、賈伯斯事業戲劇性起落和形象魅力,確實具有新聞價值而值得分析。然而,媒體對此的報導方式與對賈伯斯的評價,卻有待商榷。

     就新聞重要性而言,賈伯斯逝世同時也正逢美國入侵阿富汗十周年,國外重要質報雖以相當篇幅報導前者,卻以更大篇幅回顧探討後者。畢竟阿富汗戰事才是影響全球情勢深遠的重大事件。相對地,台灣媒體對這兩則新聞的報導,就有輕重失衡之嫌。此外,蘋果生產的主要是消費娛樂產品,其所發明的並不是新的疫苗、抗生素,或新作物品種、環保能源等真正能拯救生命、改善人類福祉的技術。蘋果電腦有其實用價值,但個人電腦的發明與推廣也非賈氏一人之功,更不是沒有替代系統。


     就產品而言,蘋果在美學和功能設計上的用心以及高明的品牌形象經營,固有獨到之處;但其成功至少還建立在兩個更重大的國際政治經濟因素。

     首先是製造外包的國際分工模式。蘋果對供應鏈的控制極為著名,然而,在其優美企業形象背後也不是沒有爭議。環保團體和工運團體都曾批評其外包廠商在環保、勞動條件與工業衛生安全等方面的缺失。直到富士康發生一系列員工跳樓案,外界開始仔細檢視其勞動條件與待遇問題,許多人才注意到,蘋果產品利潤如此龐大,而整個大餅中,實際生產的代工廠商分到的部分是如此地微不足道。廣大勞工勞動果實的不公平分配,構成蘋果這類企業成功的利基。

     國際專利法規是支撐此一極不平等的國際分工體系之重要基石。嚴苛的專利保護,成為先進國與跨國企業的尋租利器。專利權的設立,宣稱要鼓勵創新,以號召更多人投身於造福人群的科技產品之發展;然而,從科技業近年的專利訴訟案件,我們可以看到專利是利用訴訟手段阻撓對手的利器。換言之,專利常被用來設下路障、絆住競爭者腳步,而非鼓勵新技術的普遍運用。對於國際專利法規造成技術無法進用、社會不平等與經濟剝削等不良後果,目前學界關於製藥業的研究與批判最多。資訊電子業的部分也需要更多的探討。

     雖說死者為大、美言無妨,但部分頌讚賈伯斯功業的報導文字,將之形容為科技偉人一般,實在太過。更重要的是,這些報導反映消費文化的價值觀如何影響臺灣對科技與對國際事務的報導與認識,對商業成功的崇拜又如何影響台灣社會對重要人事物的評價。

中國時報 2011/10/14 李尚仁 中央研究院歷史與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

1 則留言:

  1. 專利原本的目的就是維護利益,並具有排他性質,這是公開技術的代價與收穫,也讓我們可以思考更進一步的開發與研究。我認為問題應該是在於,許多產業習慣了便宜行事。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