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17日 星期六

沒評鑑沒經費 大學難逃干預 高教解放系列3

大學應受學術自由之保障,並在法律規定範圍內,享有自治權。」大學法中對於大學自治的規範,讓高等教育保有一定的自由與自主。實際上,台灣的大學卻受限於經費不自主,而無法達成真正的自立。

在缺乏獨立自主能力的前提下,大學「以研究學術,培育人才,提升文化,服務社會,促進國家發展為宗旨」的目的受到打擊。台大心理系教授黃光國直言:「(台灣的大學)只敢嘴巴喊著自立,沒辦法斷奶、喊著要自主,跟教育部拿錢時,手伸得一個比一個長!」

為了經費只能低頭

東吳大學物理系教授劉源俊則表示,大學法第五條規定大學應自訂評鑑,但卻同時保留教育部「定期辦理大學評鑑,並公告其結果,作為政府教育經費補助及學校調整發展規模之參考」,加上「其評鑑辦法,由教育部定之」,等於給了教育部合法權力,將干預的手伸入校園,為了獲得教育的補助經費,大學必須滿足教育部紛亂複雜的評鑑機制,更嚴重的是,一旦拿了錢,學校就必須聽教育部的指揮。

「原本教育部應該只要評估一個學校是否把自主評鑑做好即可,但他們偏偏自己也跳下來做評鑑。」劉源俊氣憤表示,這些搞教育行政的人,把國中、國小那套評鑑方式帶進高等教育裡。「教育部製作了一堆表格,要大家填答,各校為了符合教育部標準,將校內自主評鑑搞得像教育部的評鑑一樣。」劉源俊指出,結果造成同樣的東西重複搞兩次,而且雖然評鑑是5年一次,但是分別有校務評鑑、系所評鑑、通識評鑑等林林總總各式評鑑,所以幾乎年年都在評鑑!

評鑑缺乏實質意義

學校為錢而迎合教育部,但教育部制定的標準,卻不一定有實質意義。黃光國批評,台灣的評鑑,把不需評的東西都納入,連樓地板面積和師生比也要管。「國外的評鑑,以英國跟荷蘭為例,都是盯著大型研究案,評鑑這些研究案是否有相應的成果。只要研究案沒有好成果,經費立即抽掉,這才叫『實質』評鑑。」

結果本來應該由各校自主設計的評鑑方式,卻變成教育部的單一標準,劉源俊表示,科技大學和普通大學各有各的特色,而不同學校又有自己的特質,但在教育部插手下,搞得各校越來越單一化。

雖然評鑑制度嚴重影響大學自主,但各校校長卻不敢吭聲,劉源俊直言,因為評鑑不通過,學校就可能經費不足,校長的位置恐怕也待不下去,因此校長只能儘量符合教育部的要求。「這樣一個制度,讓大家一個願打、一個願挨,大家一起乖乖就範。」

「我們的教育主管機關當中,掌權的都不是搞教育的,結果拿教育行政那套來做,弄出一堆表格和資料。」劉源俊痛批,他們根本沒能力管,難道不覺得心虛嗎!


對比於其他國家,美國的私立大學自行募款,並培養優秀人才;歐洲則是大多為公立學校,但教育部門干涉不多;日本、韓國方面則是公立學校優於私立學校,但教育主管機關對私立學校干涉少。劉源俊說,只有台灣,教育部既管私立、又管公立,而且錢還給得少!

不當的評鑑方式讓學校陷入水深火熱,劉源俊表示,若要改變目前的亂象,首先必須解決「教育行政掛帥」的問題,讓大學享有真正的自主;同時修改大學法,修改評鑑的相關規定,避免教育部藉此干涉學校發展。劉源俊也認為,學校之間應該成立校長聯合會議,共同對抗教育部不當的政策。

西方標準照單全收

黃光國則直言,教育政策的問題源於教育人員的養成過程。「由於我們的教育內容都是抄襲西方的東西,缺乏科學哲學的訓練,培養出來的人不會思考『問題』,也沒有辦法建立自己的學術標準。」黃光國表示,因為沒有自己的一套標準,因此只能把西方的東西照單全收,偏偏又只學到皮毛,學不到內涵,結果大家更努力「自我殖民」,比誰能夠最像西方。

「教育改革的問題,必須從教育內容的實質改變做起。」黃光國說,但整個教育界特別保守,殖民得特別深,大家只想在公立學校混完,再去私立學校弄個教職。「教育的問題其實也是學術界的問題,社會科學的本土化一直沒有被建立,沒有自己的思想方法,又怎麼會有屬於『自己的』東西!」

台灣立報 2011/12/13 呂苡榕

****************************************
前言:
大學教育應該是引領潮流,培育人才,但今天在台灣,卻有「技職大學化、大學技職化」之譏,評鑑制度扭曲了大學辦學精神和發展方向,校長、教授和學生飽受折磨。

公私立大學資源分配不均,是阻礙大學教育正常發展的重要原因,政府將資源過度集中少數學校,扼殺了私立大學的發展空間,高收入家庭子女多唸公立大學,中低收入家庭子女常唸私立大學,如果政府能採取類似「教育券」的學費補助政策,減輕學生唸私立大學的經濟負擔,何嘗不是美事一樁。再者,少子化讓大學自然淘汰是消極作法,政府應扶植好的私立大學繼續辦學,才是正途。

目前的評鑑制度嚴重影響了大學自主,為了爭取政府的經費補助,大學失去了辦學特色,教育部門對校園的干預也益見嚴重,要期待大學教育更上一層樓,難上加難。

在總統大選首次電視辯論會中,只見國民黨與民進黨的候選人暢談兩岸與民生經濟,卻未提出具體的高教政策與國家教育發展的願景,讓教育界人士十分失望,某候選人甚至提出要增設公立大學,可見其對高教現況是如何隔膜;在兩大黨提出的不分區立委名單中,也未見具教育背景的學者專家,如果政府中央部會和國會都不重視高教的前途,又如何保障國家整體的發展?

本報今天起推出「高教解放」專題報導,將探討下列5個主題,希望帶給讀者更寬廣的思考空間:
  1. 大學角色的定位,資源分配的檢討。 (高教解放系列1:重新定位高教 大學不是職訓所)
  2. 高教政策失衡,大學前途堪虞。 ( 高教解放系列2:畸形評鑑氾濫 大學難自拔 )
  3. 評鑑制度缺失,造成大學亂象。(高教解放系列3:沒評鑑沒經費 大學難逃干預)
  4. 社會變遷帶給大學的挑戰。 (高教解放系列4:投靠實用主義 人文素養漸失)
  5. 導正評鑑制度,規劃高教未來。(高教解放系列完:讓高教解放 政治力別再插手)
  6. 結語:還給大學自主辦學的空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