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21日 星期五

博士教育自我毀滅

國科會為幫助博士生停止流浪,同時推動產業研發水平,推出了「促進博士後研究員到產業就業方案」的 57k方案,期待透過產學合作,從明年起補助200位博士後研究員進入各種研發性產業。但關鍵是,其中3萬元將由國家補貼。遙想若干年前,政府自作聰明地提出了大專生22k方案,間接拉低大學新鮮人職場起薪與學歷價值,但現在政府如法炮製不禁讓人懷疑,是當局還學不到教訓,還係由於選舉將屆,仍要硬著頭皮端出一出菜就變質的牛肉?

 
博士生畢業無法順利就業,到底是誰的責任?此問題應從2個方面剖析:誰放縱博士生數量成長,以及誰貶低博士學歷之價值。據國科會統計,民國84年台灣每年畢業的博士生有1053人,98年有 3705人,成長幅度達到251%,10年前後多了2652人,而總人數從1.6萬增加到3.4萬。

 
10年前,各類型的大專技職院校一窩蜂地設立碩博士班,且教育部當時秉持著提高人民知識水準與教育資源普及的目的,並未訂定嚴格的員額控管限制,當然也無從考量未來台灣的產業轉型以及可能導致供過於求之現象。如今,政府打算以將近1.4億來幫助這些流浪博士,試問,政府「何德何能」逕以社會民脂民膏來彌補當年鑄下的錯?

 
此外,頂著博士生的光環,擁有一般人無法取得的專業知識,理應成為各界炙手可熱的求取對象,然為何淪落至需要政府幫忙找工作之地步?筆者以為,學校與教授在此應負最大責任。

 
目前頂尖計劃5年5百億邁入第2期,計劃中確實有擴充研究領域並投入比以往更龐大資源與人力。

 
教授拖累博士生

 

 

 
但一味追求排名與蒙蔽在3C(SSCI、SCI、EI)陰影下的教授們,不僅無法將研究與本土產業結合,更將成果鎖進象牙塔,對促進產業創新與學術經濟更無實質幫助,遑論進一步研發。如此,博士生被教授拖累,教授拿著政府資源替自己升等,卻無法訓練博士生增加競爭力以符合市場需求。

 
更有甚者,於提出此方案時,執事官員有無思量博士生個人尊嚴、對碩學士產生的相對剝奪感、文史哲與社會科學類博士的不滿,以及各種企業的意見,若無法全盤地規劃整個促進方案,只是一廂情願地將博士生「硬塞」給產業,以「嗟來食」的態度對待博士生,其結果可預見將如同失敗的愛情一樣。

 
教育資源是否公平分配,影響眾多人的受教權,但不論是政府或是學界,從沒有設立明確方向定位台灣的高等教育,只在積分與排名上打轉,致使學生畢業後才發現所學不符合市場需求,到最後成本卻由全民埋單。不論是08年金融海嘯時的22k專案,還是目前的57k方案,種種現象顯示政府根本沒有改革高等教育的決心,且教育跟產業脫鉤再不正視,台灣遲早會自我毀滅。

 

 
蘋果日報 2011/ 10/21
陳乙棋 台灣大學學生會前會長、首投族國政觀察團團長
徐維遠 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研究生

相關連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